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在27岁时中举人,38岁时中进士。曾担任过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并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的行动。48岁时辞去官职南归,次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突然去世。
龚自珍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充满了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的著作包括《定庵文集》,其中收录了300余篇文章,以及近800首诗词。他的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有315首。龚自珍的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珍被任命为国史馆校对等官职,开始了他在清代政府机构中的职业生涯。在这期间,他有机会阅读大量的档案和典籍,深入研究历史,探讨历代政权的得失。他还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工作,并写下了一些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如《西域置行省议》等。
龚自珍的思想和政治观点逐渐形成,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他对君权专制进行了抨击,指出腐败的根源在于皇帝对臣下的奴役态度,使得大臣们不知廉耻,只追求权势和物质享受,以言词取悦君上。他在《明良论》中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现行制度进行了批评。这些观点得到了他的外祖父段玉裁的赞赏和支持。
然而,龚自珍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得到实现。他多次参加会试,但都未能成功。嘉庆二十四年,他在会试中落榜,与当时的文学家魏源一起师事刘逢禄,研读《公羊春秋》。嘉庆二十五年,他再次落榜,只能以举人的身份进入内阁中书。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继续在政府机构中工作,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龚自珍的一生并不平静。他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个人的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社会的关注。他的作品不仅涉及政治问题,还包括了对文学、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被誉为清代文学的瑰宝。
龚自珍晚年居住在昆山羽琌山馆,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和思想研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和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为后来的改革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龚自珍于1841年去世,享年49岁。他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熟知和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一笔。
龚自珍介绍详情»
龚自珍是一位出生在清朝的官宦之家的子弟。他的祖父龚禔曾在内阁中担任要职,而父亲龚丽正则是江南苏松太兵备道。母亲段驯是著名文学家段玉裁的女儿。
龚自珍从小就接受母亲的教育,对阅读诗文非常感兴趣。从8岁开始,他就开始学习研究《经史》和《大学》。12岁时,他跟随姥爷段玉裁学习《说文》。他搜集科举考试的历史故事,以经典解释字义,以字义解释经典,还研究古今官制,学习目录学和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也展现出了才华。13岁时,他写了《知觉辨》一文;15岁时,他编写了一本诗集。1810年,他参加了顺天乡试,以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的成绩应试。
然而,龚自珍的仕途并不顺利。1813年4月,他再次参加顺天乡试,但名落孙山。7月,他的妻子因误诊在徽州府署去世。1814年,他发表了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了抨击。他的外祖父段玉裁看后既惊又喜,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时弊,具有独特的见解。之后,龚自珍回到徽州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的重修工作。
1815年,他再娶安庆知府何裕均的侄孙女何吉云。祖父去世后,他和家人回到杭州守孝。两年后,他返回京城,租住在北京法源寺南。1818年,他参加了浙江乡试,初次中举,主考官是著名的汉学家高邮和王引之。
1819年,28岁的龚自珍参加会试,但落选。在京师期间,他师从今文学家刘逢禄,一起研读《公羊春秋》。1820年,他再次参加会试,但仍然没有成功。然而,他以举人的身份被选为内阁中书。
从1821年开始,龚自珍担任国史馆校对等官职,持续了十几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和典籍,搜集旧闻,探讨历代得失。后来,他还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修撰工作,并写出了一些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如《西域置行省议》等。
1829年,经过第六次会试,龚自珍终于考中了进士。在殿试上,他对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发表了重要的观点。
龚自珍人物生平详情»
龚自珍是一位晚清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改革,年轻时撰写了《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章,揭露和批判了封建专制的弊端。他的藏书非常精良,包括抄本和宋、元版本达到20多种,曾经请钮树玉、何元锡等人帮助搜集,还四处借抄。他为许多知名藏书家撰写了藏书记、藏书诗、藏书序跋。他的《慈云楼藏书志·序》对古典目录学进行了深入独到的阐述:目录学始于刘向,后来发展成三个分支:朝廷官簿、私家著录和史家著录,这三者的体例不同,但都是有用的,不能偏废。他特别喜欢收藏碑文、石刻和印章,他的文博藏品非常丰富,陈元禄称赞他的藏品“不可胜记”。他的藏书室被称为“宝燕阁”、“寰中一玉之斋”,他的藏帖被称为“二千种之冠”,他邀请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一起欣赏。他还有一个名为“晋墨斋”的书房。他撰写了几篇专论文章,如《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瓦录序》等。可惜他的藏书后来被火毁了。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文,后人将其辑为《龚自珍全集》。他的儿子龚橙撰写了《仁和龚氏旧藏书目》一册,是手抄本,记录了700多种图书。
龚橙是龚自珍的长子,字孝拱,号半伦。他除了对小老婆外,对其他事物都不感兴趣,因此自称“半伦”,这种坦诚让人佩服。龚半伦虽然放荡不羁,但并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相反,他从小就聪明才智出众,“藏书非常丰富,在江浙一带名声很大,有很多四库未收的书籍”,年轻时就沉迷其中。他在公羊学派方面的造诣很深,著作丰富。他不修边幅,为人豪放,自负才华,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嫉妒和恨意。晚年家境逐渐困难,不得不变卖先人的金石书画,几乎全部失去。李鸿章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每月给他200两黄金以供生活。龚孝珙在海上居住时,曾经担任英国人威妥玛的幕府,每月得到数百金的报酬。后来资金逐渐减少,生活变得更加困窘,他宠爱的两个姬妾都下堂入厨。
有人甚至攻击他曾经把女儿送给威妥玛做妾。龚孝拱在担任英国人巴夏礼的幕僚时,曾经引导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据说当时英国人想直接攻击故宫,龚孝拱坚决阻止,说圆明园是中国的精华所在,珍宝如山,毁掉它足以泄愤。英国人最终听从了他的劝告。
龚自珍轶事典故详情»
龚自珍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坚信文学必须有用,认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即为社会的有用之事。他将诗歌和史书视为对社会历史进行批评的工具,认为二者有着源流的关系。他将自己的诗看作是清议或评论,通过诗歌来进行社会历史批评。他的诗歌创作动机源于现实生活,他认为外境的变化就像风吹水一样,万态皆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素材。他的创作方法与撰史相似,需要利用一切历史资料来进行创作。
龚自珍的诗和他的诗论是一致的。他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很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更关注现实政治和社会形势,表达自己的感慨和议论。他的诗歌充满了社会历史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家和政治家的诗。他从15岁开始编年诗,到47岁时,他的诗集共有27卷。他非常珍惜自己的少作,认为它们是精严而真实的,但可惜这些作品都已经失传了。这些少作针对政治腐败和官僚庸俗,是他对当时社会的“伤时”和“骂坐”的作品,被一般文士视为“大不可”的。因此,他曾多次戒诗。
嘉庆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龚自珍开始戒诗,但次年夏天因为考试未被录取为军机章京,他又写了《小游仙》15首,破戒了。道光七年(1827)他再次戒诗,这次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感到厌倦,他觉得自己的诗已经达到了巅峰,再写下去只会重复和平庸。他在戒诗后,转而投身于政治活动,积极参与改革运动,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诗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描写,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他的诗论观点也为后来的文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龚自珍的文学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为近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龚自珍文学创作详情»
龚自珍是一位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而闻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和诗歌都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时使用铺叙夸张的手法,有时直率,有时奇诡。他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瑰丽、古奥,甚至有时偏僻、生硬、晦涩。这使得他的作品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有所区别,成为古文发展中的一个新风气。
龚自珍的词也非常有名。谭献认为他的词“绵丽沈扬,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然而,实际上,他的词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词的影响,更偏重于词的言情本性。
作为一位古文大家,龚自珍的名声更为显赫。他的散文与诗歌的主要精神相一致,或以经术作政论,或直接批判揭露现实,或借题发挥。通过论文、论事、记物、记名胜等形式,他对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他的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表现方法也十分多样,有时直率,有时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
梁启超曾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全集》,若受电然。”这说明龚自珍的作品对晚清思想的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品深受当时新学派的推崇,被认为是一种启发和激励。
然而,今天来看,龚自珍提出的改革在当时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许多改革主张并不彻底,甚至有些是陈腐的。当他无法找到出路时,他的作品中就表现出了孤独哀伤,甚至消极出世的情绪。
总的来说,龚自珍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的作品而闻名。他的作品对晚清思想的解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无论如何,他的作品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龚自珍散文特色详情»
有激情,也有深思。龚自珍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期望,同时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在政治方面,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批判了清朝政府对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对江南人民的剥削,导致农业生产凋敝和人民困苦。他大胆揭露和批评了这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国家经济的担忧和对政府改革的呼唤。此外,他还关注了禁烟斗争,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在文学方面,龚自珍的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他通过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升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达态度和愿望。他的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想象力,使平凡的景物变得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他的诗歌语言自由运用,不受格律的束缚,冲口而出,尤其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自珍的词作相对较少,大部分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他自己也承认词的不足之处,认为自己的词缺乏古雅和幽灵之气。然而,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和怀抱的词,表达了孤独而自豪的感情,对庸俗文士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以及对童年时光和思想上的矛盾的思考。
龚自珍的作品既有瑰丽的表达,也有朴实的情感;既有古奥的意境,也有平易的语言;既有激情的呼唤,也有深思的思考。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怀,也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他的诗歌和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龚自珍主要成就详情»
的语言。他的诗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有时候他运用古典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有时候他使用通俗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诗句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的词汇,使诗句更加独特。例如《己亥杂诗》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样的诗句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壮丽的感觉。而《西郊落花歌》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理解和赞美。他的诗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他的诗作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总之,龚自珍的诗作既有政论的力量,又有抒情的情感,同时又融入了艺术的美感。他的诗作通过抒发感慨、提出问题、表达态度和愿望,使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的诗作中充满了丰富奇异的想象,使平凡的景物变得生动有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冲击。他的诗作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既有古体诗的凝炼和奔放,又有近体诗的含蓄和稳当。他的诗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既有瑰丽的修辞手法,又有通俗的表达方式。龚自珍的诗作展现了他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他的诗作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的力量。
龚自珍诗作特色详情»
龚自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晚清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藏书家和目录学家。他在道光元年(1821年)进入官内阁中书,担任国史馆校对官。八年后,他考取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然而,龚自珍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涯,于是在十九年时,他选择辞去官职,返回江苏云阳书院。然而,就在那里,他突然去世了。
龚自珍出身于一个家学渊源的家庭,他精通文字和训诂,并逐渐涉猎金石和目录学,广泛涉及诗文、地理和经史百家。他一生都怀揣着改革的志向,年轻时撰写的《明良论》和《乙丙之际著议》等文章,揭露和抨击了封建专制的弊端。
龚自珍的藏书极为精良,他收藏了抄本和宋、元本等20余种藏书,曾请钮树玉、何元锡等人帮助他搜寻,还四处借抄。他还为许多知名藏书家撰写了藏书记、藏书诗和藏书序跋。他的《慈云楼藏书志·序》对古典目录学进行了深刻独到的阐述,指出目录学始于刘向,后来发展成三个支派:朝廷官簿、私家著录和史家著录,这三者的体例不同,但都是相互补充的,不能偏废。
龚自珍尤其喜欢收藏碑文、石刻和印章等文博藏品,他的藏室被称为“宝燕阁”和“寰中一玉之斋”,他的藏帖更是被誉为“二千种之冠”,他邀请了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一同欣赏。此外,他还有一个名为“晋墨斋”的藏书室。他还撰写了一些专论文章,如《说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和《瓦录序》等。
然而,可惜的是,龚自珍的藏书后来毁于火灾。他的一生中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些作品被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他的长子龚橙(1817~1870)也是一位喜欢藏书的人,他撰写了《仁和龚氏旧藏书目》一册,手抄本,著录了700余种图书。
龚自珍是一位卓越的晚清思想家,他的藏书和目录学研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封建专制的反思,他的影响力延续至今。
龚自珍藏书故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