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只看 一作:试看)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译文:我也漂泊他乡很久。自中举十年来,我辜负了你的深厚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从前你我齐名并非名不副实,试看曾为怀念李白而瘦的杜甫,忧闷不下于流放夜郎的李白。我的夫人已经去世,又与知己的你分别,试问人生在世,到这步田地凄凉不?我将千种怨、万种恨,向你细细倾吐。
注释:我亦飘零久:飘零,漂泊。作者康熙五年(1666年)中举,掌国史馆典籍,五年后因父病告归,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入京在纳兰性德家教书,两度客居京师,故有飘零异乡之感。
十年来:从康熙五年(1666年)作者中举,到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十年。
“宿昔”四句:宿昔,过去。非忝窃,不是名不副实。《感引集》卷十六引顾震沧的话说:“贞观幼有异才,能诗,尤工乐府。少与吴江吴兆骞齐名。”杜陵消瘦,杜甫在《丽人行》中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李白戏杜甫诗中有:“借问别采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夜郎僝僽,李白曾被流夜郎(今贵州省西部),受到摧残。这里以杜甫和李白比喻作者和吴兆骞。
薄命长辞知己别:指作者夫人去世和与吴兆骞分别。
兄生辛未吾丁丑:吴兆骞生于辛未年,即明崇祯四年(1631)。作者生于丁丑年,即明崇祯十年(1637年)。
早衰蒲柳:蒲柳,即水杨,是凋零最早的树木。《世说新语》载:“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早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诗赋”二句:古人认为创作诗文损伤人的心魂。桓
《金缕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中举后,卷入了丁酉江南乡试科场案的故事。顺治帝大怒,将已考中的江南举子押解至北京,由皇帝亲自复试。吴兆骞是江南才子,他拒绝复试并下狱。经过多次审查,证明吴没有舞弊行为,但仍被流放宁古塔。他的朋友顾贞观曾承诺全力营救,但多年过去了,一切努力都无用。康熙十五年冬,吴兆骞的好友纳兰性德读了吴写给他的《金缕曲》二首,深感吴的苦难,决定援救他。经过纳兰父子的努力,吴兆骞终于在五年后获得赎回并回到家乡。这首词是吴兆骞写给纳兰性德的第二首词。 《金缕曲》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杜甫写给自己和吴兆骞的赞美之作。词中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吴兆骞的不幸遭遇和深切的同情之情。
词的开头,作者自言自语地感叹自己的飘零久远,深感自己背负了太多的恩情,与生死之间的师友也已离世。这里的“亦”字,不是泛泛之词,而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痛之情。接着,作者提到了杜甫的《长沙送李十一衔》中的一句诗:“李杜齐名真悉窃,朔云寒菊倍离忧。”这句诗是杜甫客气地称赞李白和自己齐名,但作者却以杜诗中的“非忝窃”来自比,表达了自己对杜甫的敬佩和自谦之情。接着,作者以“只看杜陵消瘦”来比喻自己的消瘦和痛苦,与吴兆骞一样备受折磨和烦恼。
接下来,词中提到了红颜薄命和长辞知己别的悲凉境地。作者表示人生中很少有人能够经历如此凄凉的情境。然后,作者用反问句“问人生”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质疑。最后,作者以换头处的年龄诉说,说明自己和吴兆骞都已过了四十岁,身体早衰。蒲柳是用来比喻身体的谦词,表示两人都受到了摧残。作者呼吁两人要注意保养,少写词赋,留下心魂相守。虽然年过四十,但仍有希望。最后,作者祝愿圣主施恩,人民生活安定,终其天年。
最后一句“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是作者对吴兆骞的诗歌的预言,也是符合实际的。吴兆骞流放后,他的诗歌必然会传世,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和吴兆骞的同情和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词中运用了比喻和典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金缕曲》赏析详情»
顾贞观(1637-1714)是清代文学家,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江苏无锡人。他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四世孙。康熙五年,他中举人,后来被擢升为秘书院典籍。他曾经担任过纳兰相国家的馆职,与纳兰性德结交深厚。康熙二十三年,他退休了,一直以读书为乐,直到晚年。顾贞观擅长写诗文,尤其在词作方面名声很大,他的作品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的“词家三绝”,同时也与纳兰性德、曹贞吉一起享有“京华三绝”的美誉。
小舫携箫局。
计水程、湘帆拢岸,楚亭瓜熟。
一水丹江通碧汉,樯燕溪花扑簌。
漫回首、春明角逐。
羼入湘灵瑶瑟怨,怕洞庭、吹裂龙君竹。
聊一唱,采蘋曲。
西巡犹是苍生福。
莫思量、芜蒌夜雨,断薪残粥。
间道麻鞋西度陇,画出杜陵小幅。
恐未惯、南中炎溽。
行部桃花迎马首,访秦人、一饮溪光绿。
陶令记,试重读。
春入番江雨。满湖山、莺啼燕语,前歌后舞。闻道行骢行且止,却听谯楼更鼓。正未卜、阴晴同否。老子胸中高小范,这精神、堪更开封府。新治足,旧民苦。
扁舟浩荡乘风去。看莱衣、思贤堂上,寿觞朝举。六十二三前度者,敢望香山老傅。又过了、午年端午。采采菖蒲三三节,寄我公、矫矫扶天路。重归衮,到相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