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船只行驶。鱼米之乡:指家乡。 《贼退示官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当时元结担任道州刺史。小序中交代了作诗的原因。诗人观察到朝廷派到地方的租庸使对人民缺乏同情心,即使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的困境下,仍然残酷地征收税款。受到这种情况的触动,作者写下了这首诗,以警示那些征收租税的官吏。 《贼退示官吏》创作背景详情»
官吏们以权势为借口,肆意勒索百姓,使人民贫困伤痛。接着,作者通过对官吏的种种罪行进行揭露,如“独取州中粟,不顾人民饥馑”,“尽取州中金,不顾人民贫困”,以及“尽取州中女,不顾人民家破人亡”,无不显示出官吏的残暴和贪婪。这一段的描写非常生动,通过对官吏的揭露,进一步凸显了人民的苦难和官吏的无情。
最后一段从“我闻”句到诗末,写“今”,写“官”。作者通过引用他人的话语,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的谴责。他引用了一位老人的话:“官吏何时尽,贼人何时休?”这句话表达了老百姓对官吏的无奈和对贼寇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不满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最后,作者以自己的身份作为官吏,表达了自己对官吏的谴责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我闻官吏尽,贼人自然休。”这句话既是对官吏的警告,也是对人民的安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期望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昔”和“今”两个时期的对比,揭示了官吏的贪婪和残暴,以及人民的苦难和对正义的渴望。作者通过对“贼”和“官”的对比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官吏的罪恶和人民的无辜。整首诗情感激昂,语言生动,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民的呼唤。
《贼退示官吏》赏析详情»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年)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时,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此被称为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叛军史思明,成功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后调任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年)入朝,同年在长安去世。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御马五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