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出生于唐朝河中(今永济市),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科举考试中,吕温成功考取进士,并在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他得到王叔文的推荐,被任命为左拾遗。
贞元二十年夏,吕温被任命为侍御史兼入蕃副使,前往吐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吐蕃滞留了很长时间。期间,唐顺宗继位,王叔文成为权臣,吕温因为身在蕃中,未能参与到“永贞革新”运动中。
永贞元年(805)秋,吕温终于返回唐朝,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后来,他历任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然而,元和三年(808)秋,吕温与宰相李吉甫产生了矛盾,被贬为道州刺史,后来又被调往衡州。在衡州期间,他表现出色,政绩显著,因此被世人称为“吕衡州”。
吕温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被誉为“吕氏文”。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官场斗争和流放贬官等多个阶段,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他的生平事迹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了唐代文学和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