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久旱无雨,绿色的原野和青色的田垅渐渐干成了尘土;而豪门之家的花园因有井水浇灌,还在一天天扩大,景色一天天变新。
时值四月,许多达官显要把从外面买来正在开花的芍药花移植到新扩充的花园中,真不知道他们之中还有谁以国计民生为念?
注释:
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贞元为唐德宗年号。
垅:亦作“垄”,田埂。成尘:田野严重干旱,土干尘起。
汲井:一作“汲水”。
补充:
芍药(sháo yào):一种花卉,有多种颜色,花瓣丰满,花朵美丽。
国计民生(guó jì mín shēng):指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福祉。
达官显要(dá guān xiǎn yào):指权贵显要的人物,通常指有权势和地位的人。
扩充(kuò chōng):增加,扩大。
景色(jǐng sè):指自然风景或人工景观。
干旱(gān hàn):长时间没有降雨,土地缺水。
浇灌(jiāo guàn):用水灌溉,给植物提供水分。
移植(yí zhí):将植物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公元79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这首诗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刻。诗人在这一年中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有学问的官员。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京城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
京城的大旱让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田地干裂,河流干涸,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然而,与此同时,权贵之家却在这个困难的时刻,带着花朵移栽芍药。这种明显的不公平和冷漠让诗人深感愤慨和无奈。
诗人在目睹这一幕后,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权贵阶层的不满。他决定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产物。
这首诗以芍药为象征,通过描绘芍药的美丽和坚韧,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权贵阶层的批判。诗人通过芍药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怒和对权贵阶层的不满。他希望通过这首诗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呼吁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内涵。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花朵的诗歌,更是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呼吁。通过这首诗,诗人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贞元十四年旱甚见权门移芍药花》创作背景详情»
为忧,但他们却只顾自己的私利,对国家的前途毫不关心。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和愤慨,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整首诗以写景入手,通过对旱情和权门行为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忧虑,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爱护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通过对旱情和权门行为的对比描写,诗人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不满和愤慨。诗中的意象和对比手法,使得诗人的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思考。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记录,更是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的深刻揭示和批判。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和爱护之情,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反思社会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出生于唐朝河中(今永济市),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
在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科举考试中,吕温成功考取进士,并在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他得到王叔文的推荐,被任命为左拾遗。
贞元二十年夏,吕温被任命为侍御史兼入蕃副使,前往吐蕃。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吐蕃滞留了很长时间。期间,唐顺宗继位,王叔文成为权臣,吕温因为身在蕃中,未能参与到“永贞革新”运动中。
永贞元年(805)秋,吕温终于返回唐朝,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后来,他历任司封员外郎、刑部郎中。然而,元和三年(808)秋,吕温与宰相李吉甫产生了矛盾,被贬为道州刺史,后来又被调往衡州。在衡州期间,他表现出色,政绩显著,因此被世人称为“吕衡州”。
吕温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被誉为“吕氏文”。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官场斗争和流放贬官等多个阶段,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他的生平事迹为后人所称道,成为了唐代文学和政治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