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相见为何太晚,而离别又为何如此匆匆。是离别难相见也难,再见无确期。
为何相见的时机总是太晚,而离别又总是匆匆忙忙。是因为离别困难,相见也困难,再次相见没有确定的时间。
离去该怎样离去,留下又该怎样留下。是留下困难离去也困难,此时怎么办。
离去的方式应该如何选择,留下又应该如何处理。是因为留下困难,离去也困难,现在该怎么办。
注释:
上片的“如何”:相当于“为何”。
暮:晚;迟。
遽(jù):急,仓促。
难凭据:没有把握,没有确定的时间。
下片的‘如何’:相当于“怎样”。
难分付:宋代人的口语,相当于“不好办”。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译文及注释详情»
用难字相比,此句则是写行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他既想留下,又不得不离去,这种矛盾的心情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困惑。
最后一句“去也难之去字”,则是写行人离去的决绝和坚定。虽然内心矛盾,但行人最终还是做出了选择,决定离开。这句话中的“去”字,既指行人的离去,也暗示了他对爱情的放弃和终结。行人明白,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去,都是一种难以抉择的痛苦,但他还是选择了离去,结束了这段爱情。
整首词以“见也如何暮”为起句,以“去也难之去字”为终句,通过叹恨相见晚、相别匆忙、后会无凭、行人犹豫不决和最终离去等情节,展现了主人公深沉的爱情和无奈的命运。词人运用双关语、对仗句和难字的巧妙运用,使整首词充满了情感和思考的深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这首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通过对时间、别离和选择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所面临的困境和矛盾。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引发读者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堪称一篇优秀的鉴赏之作。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鉴赏详情»
题解:离情别绪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主题,这首小词在表达方式上有其独特之处。诗中写道:“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为什么相见总是这么晚?为什么分别总是这么匆忙?这里的“如何”指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但同时也有一种无奈和无法解决的意味。《诗·秦风·晨风》中有一句:“如何如何?忘我实多!”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中也有:“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不理解为什么,又无法解决。而且还有“暮”别“遽”的描述,相见的时间如此短促,怎么不倍感伤情呢?两句中都有一个“也”字,独具韵味,仿佛听到人们的连声叹息。后来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也有:“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但是恨和怨都是表面上的词语,词中的含义更加隐晦,可见一斑。前两句分别描述了过去和现在,所以第三句再次连接起来:“别也应难见也难。”意思是分别既晚又难,见面既晚又难。但是这两个“难”字的含义不同:前一个“难”字表示难过、难受、难以忍受;后一个“难”字表示艰难、不容易,就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思。分别的难主要是由于感情因素的作用;见面的难则是由于社会的变化和人事的错综复杂,主要原因在于社会方面。所以说“后会难凭据”,并不是不愿意见面,而是世事的变化和个人的困境,又岂是个人能够左右的呢!这两个“难”字所包含的内容不同,而且随着情感的加深,感慨之情越来越重,几乎到了唏嘘呜咽的地步。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题解详情»
《卜算子》是一首在艺术上富于创新的词。从构思、结构、语言和声情等方面来看,都值得称道。首先,论其构思。一般来说,描写离别的作品常常通过情景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来烘托和渲染离情。然而,《卜算子》却跳出了常规,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不描写景象,也不刻画人物形象,而是直接凑合着重表现离人的心态。这样一来,人物情景种种,读者都可以在言外进行想象。
《卜算子》以“见”、“别”、“去”、“住”四个字为纲领,反复回吟聚短离长、欲留不得的怅惘。前后上下只有一两个字的变动,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词中的情感更加细腻动人。这说明诗文并不一定要求华丽的描写,情感真挚到达,口中的语言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优美。
在中国文学中,意内言外的含蓄之美并不仅限于比兴写景,也可以在赋和抒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而《卜算子》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次,论其结构。《卜算子》的词调上下片句拍得非常匀称一致,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来营造抒情的结构。上下片句的结构完全一样,整体结构严谨对仗,美感十足。然而,上片总结相见、相别和后会无凭,将过去、现在和将来概括得一尽,而下片则全力以赴地写临别,突出了最令离人难以忘怀的瞬间,使整首词达到高潮,同时在整齐对应中展现出变化灵活的美感。
再论其语言。《卜算子》的语言纯粹如口语,明了如对话,读起来就像听到了声音,看到了人物。尤其是词中四次使用了“如何”,五次使用了难字,八次使用了“也”字,并以分付结尾,真实地表现了情人临别时的伤心、惶惑和无可奈何之情,将这些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卜算子》在艺术上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构思、精妙的结构、纯熟的语言和深刻的声情。这首词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表达了离别的情感,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离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创新的艺术手法使得《卜算子》成为一首令人称道的词作。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评析详情»
石孝友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词人,字次仲,出生地为江西南昌。关于他的生卒年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在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他中了进士。石孝友的词作常常使用俚俗之语,描写男女情爱。他并不追求富贵,而是选择隐居于丘壑之间。
石孝友著有《金谷遗音》一书,其中收录了他的词作。此外,他还著录了一卷《直斋书录解题》。明代的《唐宋名贤百家词》将他的作品编为《金谷词》,并没有分卷。他的词作也被收录在明代汲古阁的《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四部备要》排印本中。《全宋词》则是根据毛□校汲古阁本进行收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