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春风吹绿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衬下,芳草显得葱绿可爱,是在晓梦中梦见了这如茵的芳草。花瓣轻轻地洒落在软草上,蒙茸的草地随着流水延伸向天际。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踪已被无边的芳草阻隔,春恨别情无限。
萋萋的芳草,遮盖了伊人的足迹,给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别离之恨,使人追忆起像绿草地一样的翠罗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这景象勾起了人满怀的愁绪。
注释: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垫褥。
香尘:带着花香的尘土。
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翠罗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意。
闲门:代指情人居住处。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南宋时期,特别是在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符离一战之后,南宋处于一个相对安宁的时期。然而,这种相对的安宁也带来了一种苟且偷生、得过且过的风气,这种风气也渗透到了文学创作中。
在这个时期,有些文人注重音乐的美感,他们追求和谐的乐律,陶醉于自然景物的美丽,而对于政治问题则不太关心。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赞美中,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困境。
另一些文人则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个人的离愁别恨上,他们倾诉着无法言说的伤感情绪,通过文字来发泄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他们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脱离,将自己的痛苦与离别之苦表达出来,以此来寻求一种心灵的宣泄和慰藉。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些词人创作了一些抒发离愁别恨之作。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这些作品既是对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它们通过词人的笔触,将个人的痛苦与社会的困境相结合,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总之,这些作品是在南宋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和文化氛围。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少年游·草》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以描绘草色为主线,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恨之情。上半阕通过绘画般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如绿草、白云和花瓣的飘落,给人一种迷人的感觉。然而,读者应该注意到“晓梦入芳裀”这句的含义,揭示了这美景只是一场春梦中的幻境。美人的踪迹被芳草隔断,即使在梦中追寻也只是一个凄迷的短梦。
下半阕转写实境,写出了醒来后的情怀。用“萋萋”一句来形容芳草,表达了芳草美盛之貌。通过“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引用,将鲜美的芳草与江南的思念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翻忆”一句来表达对远隔香尘的思念,用“罗裙”来形容芳草,表达了对女性特征的服饰的思念。接着,通过“冷落”三句的排比,揭示了庭院的孤寂和望远之悲心。最后一句“远芳侵古道,晴翠凄迷”,表达了对远方美景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悲伤之情。
整首词通过描绘草色和运用意象的手法,将作者的离愁别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通过引用其他诗词作品和运用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加了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少年游·草》赏析详情»
高观国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出生地为山阴(今浙江绍兴)。关于他的生卒年份目前不详。他生活在南宋中期,与姜夔的年代相近。他与史达祖是好友,经常相互唱和,他的词也和史达祖一样有名,当时被称为“高,史”。
尽管高观国的成就不及史达祖,但他的作品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地方。他擅长创造名句和警句,例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和“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这些句子后来被后人广为传诵。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无法看出他有仕宦的痕迹,所以大概可以推断他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他被认为是“南宋十杰”之一,他的词集名为《竹屋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