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太湖上畅游时,正值夕阳西下的时刻,湖面上波光粼粼,给人一种忧愁的感觉。千年来的历史就像湖水中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谁会关心那些繁琐而沉寂的事情呢?
注释:五湖指的是江苏的太湖。浮沉指的是国家的兴亡治乱。
《秋日湖上》译文及注释详情»
断,给人以深思。诗人通过描绘太湖秋日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浮沉的消极思想。诗中的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情景交融,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诗人通过“愁”字点出了自己内心的抑郁情怀,与崔颢的《黄鹤楼》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相呼应,表达了相同的心境。诗的题旨在于表达千百年来发生的事物都随着太湖水面的浮沉而消逝,名利争夺、是非成败都是虚无的,唯有长江流淌不息,作为历史的见证。诗人以低精神财富的笔调,告诫人们要超越名利,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清风明月。诗人泛舟湖上,触目所见处处皆可生愁,最易令人感慨的是历史上吴越争霸的故事。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消极情绪。整首诗浅易近人,文情并茂,通过简洁的语言将古今、虚实、景情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思。这首诗在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的不同议论,但其妙处在于要言不烦,寥寥数语就能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索。 《秋日湖上》赏析详情»
薛莹(约209~283),字道言,沛郡竹邑(今安徽濉溪)人,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出生于约209年,是吴国太子少傅薛综的儿子,也是薛珝的弟弟。
薛莹在吴国担任左国史和光禄勋的职位。左国史是吴国的官职,负责记录国家的历史和事件。光禄勋是吴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宫廷的礼仪和仪式。
后来,薛莹进入晋朝,担任散骑常侍的职位。散骑常侍是晋朝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护卫和侍奉。
关于薛莹的死亡,文献中没有具体的记载。根据他的生年约209年和晋朝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测他的死亡年份应该在283年左右。
总结:薛莹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官员和文学家,担任过左国史和光禄勋的职位。他是吴太子少傅薛综之子,薛珝之弟。后来,他进入晋朝,担任散骑常侍的职位。关于他的死亡,具体的信息没有被记录下来,但可以推测他的死亡年份在283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