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尊敬的孔老夫子,你一生劳碌奔波,周游列国,究竟想要做成什么呢?
如今这地方还是鄹县的城邑,你终被安葬在了出生的土地,然而你的旧宅曾被后人毁坏,改建为鲁王宫。
在你生活的当时,凤鸟不至,你叹息命运不好;麒麟出现,你又忧伤哀怨,感叹世乱道穷。
你一生不如意,看今日你端坐在堂前两楹间,接受后人的顶礼祭奠,正如同你生前梦境中所见的一样,想必你也该稍感慰藉了吧。
注释:
鲁:今山东曲阜,为春秋时鲁国都城。
夫子:这里是对孔子的敬称。何为者:犹“何为乎”。者:无义。
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形容孔子四方奔走,无处安身。《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欤?”
鄹: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鄹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的城邑。
“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pǐ):不通畅,不幸。身否:身不逢时之意。
“伤麟”句:麟,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今看”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两楹奠:指人死后灵柩停放于两楹之间,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十一月庚辰。当时,唐玄宗前往泰山进行祭天仪式,并举行了盛大的封禅大礼。在完成封禅仪式后,唐玄宗顺道经过曲阜,前往孔子的宅邸。在孔子的宅邸,唐玄宗派出使者以太牢祭奠孔子的墓地。在这个过程中,唐玄宗深受感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创作了这首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创作背景详情»
实现,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同情和惋惜之情。这里引用了《论语·述而》中的一段对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是孔子自述其人生阶段和心境的,诗人通过引用这段话,表达了对孔子一生的理想追求和不懈努力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晚年不得志的遗憾和痛惜之情。
尾联是诗人对孔子的赞美和敬仰之情的总结。诗人以“叹”代“赞”,表达了自己对孔子一生的叹息之情,同时也赞扬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超凡脱俗的用世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孔子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赞美。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希望引起读者对孔子的思考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整首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对孔子的景仰和钦服之情。通过引用典故和借用典故,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孔子一生的赞美和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不幸命运和不懈努力的同情和惋惜之情。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既展示了自己对孔子的鉴赏和理解,又引发了读者对孔子的思考和敬仰之情。整首诗意味深长,发人深省,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佳作。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他于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在位期间从712年至756年。
唐玄宗在位初期致力于拨乱反正,他任用了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经济繁荣,文化繁盛,被誉为唐朝的黄金时代。
然而,唐玄宗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他的政策失误和对安禄山等侫臣的重用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也为唐朝的中衰埋下了伏笔。
756年,唐玄宗被迫禅位给李亨,尊其为太上皇。762年,唐玄宗因病逝世,享年77岁。他的去世标志着唐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是唐朝逐渐走向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