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补充: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注释: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补充:依稀:模糊不清。印记:痕迹,痕迹留下的痕迹。
注释:无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补充:无
注释: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补充:愁绪:忧愁的情绪。苍茫:辽阔无边。迷:迷失。
注释: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雨雪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描绘边塞戍卒的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破题、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的结构,将边塞的荒凉景象与士卒的思乡之情相结合,展现了戍卒在寒冷、阴暗的环境中的压抑和沉闷的心情。
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雨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而陇西一语双关,既指陇西边关要塞的寒冷遥远,又指战争的残酷。这样的破题使读者能够立即进入诗歌的主题,感受到戍卒的困境和思乡之情。
颔联“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死首丘的传说使人联想到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借景抒情,将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的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天寒使旗彩失色,地暗使鼓声低沉,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尾联“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总结了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一主题。愁云和迷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表达。这样的结尾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戍卒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卒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展现了戍卒在寒冷、阴暗的环境中的压抑和沉闷的心情。同时,通过破题、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的结构,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表达。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戍卒的世界,让人们对戍卒的辛苦和思乡之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雨雪曲》鉴赏详情»
江总(519~594)是南朝陈时期的著名大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总持,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江总出身于高门世家,从小聪明机智,有文才。十八岁时,他成为宣惠武陵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尚书殿中郎。他所写的诗篇深受梁武帝的赏识,最终担任太常卿的职位。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是当时的高才学士,他们都对江总非常推崇,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在侯景之乱后,江总逃难到会稽,流亡到岭南地区。直到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他才被征召回到建康,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在陈后主统治时期,江总升任尚书令,因此被尊称为“江令”。然而,他在任上虽然实际掌握着大权,却不参与政务,只是每天与后主游宴于后庭。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逐渐衰败,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了陈朝,江总被隋文帝任命为上开府,后来又被放回江南。他最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