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曲》原文赏析

  • xuě
  • [
    nán
    beǐ
    cháo
    ]
    jiāng
    zǒng
  • xuě
    cóng
    jūn
    lǒng
    西
  • rào
    zhèn
    kàn
    shān
    jiàn
  • tiān
    hán
    cǎi
    huài
    àn
    shēng
  • màn
    màn
    chóu
    yún
    cāng
    cāng
    bié

原文: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相关标签:边塞写景思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补充:雨雪:下雪,飞雪。隔:阻隔,隔断。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
注释: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补充:依稀:模糊不清。印记:痕迹,痕迹留下的痕迹。
注释:无

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补充:无
注释: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

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补充:愁绪:忧愁的情绪。苍茫:辽阔无边。迷:迷失。
注释: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 《雨雪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以描绘边塞戍卒的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破题、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的结构,将边塞的荒凉景象与士卒的思乡之情相结合,展现了戍卒在寒冷、阴暗的环境中的压抑和沉闷的心情。

首联“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雨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而陇西一语双关,既指陇西边关要塞的寒冷遥远,又指战争的残酷。这样的破题使读者能够立即进入诗歌的主题,感受到戍卒的困境和思乡之情。

颔联“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死首丘的传说使人联想到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了戍卒的思乡之情。

颈联“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借景抒情,将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的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天寒使旗彩失色,地暗使鼓声低沉,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尾联“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总结了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一主题。愁云和迷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表达。这样的结尾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戍卒的思乡之情。

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卒的思乡之情,这首诗展现了戍卒在寒冷、阴暗的环境中的压抑和沉闷的心情。同时,通过破题、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的结构,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表达。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戍卒的世界,让人们对戍卒的辛苦和思乡之情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雨雪曲》鉴赏详情»

江总

江总(519~594)是南朝陈时期的著名大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总持,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江总出身于高门世家,从小聪明机智,有文才。十八岁时,他成为宣惠武陵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尚书殿中郎。他所写的诗篇深受梁武帝的赏识,最终担任太常卿的职位。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是当时的高才学士,他们都对江总非常推崇,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在侯景之乱后,江总逃难到会稽,流亡到岭南地区。直到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他才被征召回到建康,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在陈后主统治时期,江总升任尚书令,因此被尊称为“江令”。然而,他在任上虽然实际掌握着大权,却不参与政务,只是每天与后主游宴于后庭。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逐渐衰败,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了陈朝,江总被隋文帝任命为上开府,后来又被放回江南。他最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世。

猜您喜欢

闺怨篇

南北朝 江总

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绮窗前。
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
愿君关山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诗

南北朝 江总

息舟候香埠。
怅别在寒林。
竹近交枝乱。
山长绝径深。
轻飞入定影。
落照有疎阴。
不见投云状。
空留折桂心。

梅花落

南北朝 江总

腊月正月早惊春。
众花未发梅花新。
可怜芬芳临玉台。
朝攀晚折还复开。
长安少年多轻薄。
两两共唱梅花落。
满酌金巵催玉柱。
落梅树下宜歌舞。
金谷万株连绮甍。
梅花密处藏娇莺。
桃李佳人欲相照。
摘叶牵花来并笑。
杨柳条青楼上轻。
梅花色白雪中明。
横笛短箫凄复切。
谁知柏梁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