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心追逐南去的白云飘逝,身体跟随着北飞的大雁回来。
家乡篱笆下的菊花,如今又有多少株盛开?
注释:
扬州:这里指陈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九月九日:是指重阳节。
薇山亭:亭名,所在地不详。
薇山:一作“微山”,山名。位于今山东微山县,山下有微山湖。
赋韵:犹言赋诗。
逐:追赶;追随。南云:南去的云。
逝:往,去。
形:身体。
北雁:北来的大雁。
篱:篱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译文及注释详情»
江总是指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江总(约公元720年-公元782年),他在晚年归乡时经过薇山亭,正值重阳节,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薇山亭位于江都(扬州治所)附近,是一座风景秀丽的亭子。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也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气。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眺,祈求健康长寿,同时也是亲友团聚的时刻。
江总在长安度过了大部分的人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长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到对故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终于,江总决定回到江都,回到他的故乡。这次归乡的旅途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心灵之旅。他经过了许多熟悉的地方,看到了曾经熟悉的风景,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和岁月的流转。
当他路过薇山亭时,正值重阳节。他看到了人们登高远眺的景象,听到了欢声笑语和祝福的话语。这一切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和感动。他被重阳节的氛围所感染,思绪万千,心中涌动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于是,江总拿起笔,写下了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重阳节的热爱。他描述了薇山亭的美丽景色,描绘了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景,表达了对家人和朋友的祝福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成为了江总晚年归乡的见证,也成为了他对家乡和重阳节的独特感悟的表达。它展现了江总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的才华和情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乡和节日的重视和热爱。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创作背景详情»
突然浮现在诗人的脑海中。通过询问菊花几朵开放,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渴望和期待。这种渴望和期待是深沉而急迫的,因为菊花开放的数量直接关系到诗人回到家乡的时间。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最后一句是“知有黄金家”,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向往。黄金家是指家乡的富饶和繁荣,诗人希望回到家乡后能够享受到家乡的富裕和幸福。这句话也是整首诗的高潮所在,通过对家乡的美好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的眷恋和对归乡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南云、北雁和故乡篱下菊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含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江总(519~594)是南朝陈时期的著名大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总持,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江总出身于高门世家,从小聪明机智,有文才。十八岁时,他成为宣惠武陵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尚书殿中郎。他所写的诗篇深受梁武帝的赏识,最终担任太常卿的职位。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是当时的高才学士,他们都对江总非常推崇,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在侯景之乱后,江总逃难到会稽,流亡到岭南地区。直到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他才被征召回到建康,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在陈后主统治时期,江总升任尚书令,因此被尊称为“江令”。然而,他在任上虽然实际掌握着大权,却不参与政务,只是每天与后主游宴于后庭。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逐渐衰败,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了陈朝,江总被隋文帝任命为上开府,后来又被放回江南。他最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