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席上赋白菊》原文赏析

  • chóng
    yáng
    shàng
    bái
  • [
    táng
    dài
    ]
    bái
  • mǎn
    yuán
    huā
    jīn
    huáng
    zhōng
    yǒu
    cóng
    shuāng
  • hái
    jīn
    cháo
    jiǔ
    bái
    tóu
    wēng
    shào
    nián
    chǎng

原文: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相关标签:菊花重阳节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金黄色,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年轻人去的地方。

注释: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像金黄色的金桂花。孤丛:孤独的一丛。白头翁:诗人自称。 《重阳席上赋白菊》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晚年时的创作,具体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35年(大和九年)。当时,作者在一个重阳日与客人一起喝酒、赏菊花,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重阳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也是秋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望远,赏菊花,祈求健康长寿。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与亲友一起品味美酒,欣赏盛开的菊花,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脆弱。这种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悟,促使作者产生了写诗的冲动。通过这首诗,作者表达了对岁月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感悟和优美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作者晚年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 《重阳席上赋白菊》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菊花为主题,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却依然保持着年轻的情趣。

诗的开头,诗人描述了满园金黄的菊花,但其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格外引人注目。这种陪衬的手法使得白菊更加突出,就像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更加显眼。同时,诗人用“色似霜”来形容白菊的颜色,生动地描绘了它洁白的色彩。

接下来的两句诗,诗人将白菊比作参加“歌舞席”的老人,与“少年”一起载歌载舞。这种比喻自然而贴切,显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年轻的活力和情趣。结尾的“白头翁人少年场”一句,更加增添了诗意的趣味。白菊虽然是“孤丛”,但它与众多的“少年”在一起,没有感到孤寂和苍老,仍然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整首诗通过以花喻人的手法,将菊花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年轻的向往。这首诗充满了情趣和生活的智慧,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重阳席上赋白菊》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猜您喜欢

题菊花

唐代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

明代 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尽借 一作:借人)

殿前欢·对菊自叹

元代 张养浩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