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原文赏析

  • [
    táng
    dài
    ]
    bái
  • yān
    xiāo
    weī
    yuè
    tán
    cháng
    kōng
    yín
    hàn
    qiū
    wàn
    tóng
  • huān
    qíng
    hèn
    nián
    nián
    bìng
    zài
    xiāo
    zhōng

原文: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相关标签:七夕节爱情离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抬头仰望明月长空,感慨漫漫历史长河中七夕与秋天都是一样的。每一年的这一天,牛郎与织女都体味着相聚的欢愉与离别的愁绪。

注释:烟霄:云霄。欢情与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此宵:七月七日。 《七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为题材的小诗进行的解读。诗人通过抒发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表达了对这对有情人的深深同情。

首句“烟霄微月澹长空”通过描写夜空中孤寂凄凉的一弯残月,为牛郎织女七月初七的相会提供了背景,同时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即使读者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也能感受到《七夕》令人感伤的基调。

“银汉秋期万古同”中的“秋期”二字暗扣题面,而“万古同”三字则承接了上句的意思,表现了自然界银河天象的永恒状态。这句诗意味着,牛郎织女分居银河东、西两边,一年之中只能怀着深长的情思隔银河相互眺望,“惟每年七月初七夜渡河一会”。这是一个多么可悲、可叹的故事!诗人以咏叹的抒情笔调写道:“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每年七夕,苦苦等待的有情人终于相聚在一起,说不尽绵绵情话,道不完思念爱慕之意;他们会珍惜分分秒秒难得的时光,温存相守,彼此慰藉,享受着无比的欢乐与幸福。然而,遗憾的是良宵苦短,短暂的欢聚后,留给他们更多的则是无尽的相思和难耐的凄寂。相会的欢乐,离别的痛苦,这一切都发生在七月七夜,由牛郎和织女来品味。

整首诗紧紧围绕着“七夕”神话展开,景与情相合,不繁不杂,最后以尾句中的“此宵”扣合了题目“七夕”。 《七夕》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猜您喜欢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宋代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一)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版本二)

千秋岁·数声鶗鴂

宋代 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清代 纳兰性德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都成 一作:长如;若似 一作:但似)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无那尘缘 一作:无奈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