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Autumn wind rustles shaking the chrysanthemums in the courtyard. The fragrance of the flower petals fills the cold air but it is difficult for butterflies to come and collect nectar.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If one day I become the god of spring I will make sure that chrysanthemums and peach blossoms bloom together in spring.
注释:
飒飒:形容风声。
Sà sà: Describes the sound of the wind.
蕊:花心儿。
Ruǐ: The center of a flower.
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
Qīng dì: The god of spring. One of the five celestial emperors in ancient legends residing in the east and governing the season of spring.
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Bào: To inform to notify. Here it implies a command.
《题菊花》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据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卷下记载,这首诗是在黄巢五岁时创作的。然而,这个记载是不可信的。实际上,这首诗应该是在黄巢年轻时,即他发动起义之前创作的。
黄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他在唐朝末年,即公元874年出生于今天的河南省。黄巢出身贫寒,但他聪明才智过人,有着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口才。他对社会不公和政府腐败现象深感愤慨,决心要为农民争取权益。
黄巢在年轻时就开始思考社会问题,并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年轻时创作的一首作品。诗中可能包含了他对社会不公的痛苦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这首诗可能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他对未来改革的希望的表达。
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准确性,这首诗被错误地归属于黄巢五岁时的作品。这个错误的记载可能是由于后来的文人对黄巢的传记和作品进行整理时的误解或错误记载所致。
尽管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存在争议,但它仍然是黄巢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它展示了黄巢年轻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改革的渴望,为我们了解黄巢的思想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题菊花》创作背景详情»
黄巢的菊花诗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诗中的第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描绘了秋风中菊花的情景。通过使用“西风”来点明时节,再以“满院栽”来形容菊花的数量,黄巢展示了菊花的生命力和劲节。然而,他的诗与其他文人的菊花诗不同,他没有使用“孤”字来表达孤高绝俗的情感,而是将菊花视为劳苦大众的象征。尽管菊花在寒秋中迎风开放,但“蕊寒香冷蝶难来”却让人感到遗憾。在黄巢看来,菊花之所以无法得到蝴蝶的采撷,是因为它开放在寒冷的季节。这种情感与旧文人的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不同,黄巢为菊花的开放时机感到惋惜和不平。
诗的后两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展示了作者情感的自然发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成为春神,他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在春天一起盛开。这表达了作者对于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开放的愿望。这种愿望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和谐共存的向往。
黄巢的菊花诗通过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展现了他对于菊花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他将菊花视为劳苦大众的象征,表达了对于菊花开放时机的惋惜和不平。同时,他展示了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和谐共存的向往。这使得黄巢的菊花诗与其他文人的作品有所不同,独具一格。
《题菊花》鉴赏详情»
黄巢(820年-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出生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他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骑射的才能,并且对诗词也有一定的天赋,五岁时就能作诗。然而,成年后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成功。
黄巢的起义是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爆发的。当时,关东地区遭受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纳租税和服役,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纷纷聚集在黄巢周围,并多次与唐廷官吏发生武装冲突。
黄巢的起义军于十二月十三日攻入长安,他在含元殿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国号,定元号为“金统”,并对全国实行大赦。然而,黄巢的统治并不长久,他在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在狼虎谷战败身亡。
黄巢的侄子黄皓在昭宗天复初年率领残部流亡,最终在湖南被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标志着唐末农民起义的结束。黄巢的起义虽然未能成功推翻唐朝统治,但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民众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