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这篇鉴赏文章将围绕黄巢的诗作《自题像》展开。文章首先提到黄巢遗留下来的诗共有三首,其中《题菊花》和《不第后赋菊》流传较广,而《自题像》的名气相对较小,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为黄巢本人的作品。
接下来,文章提到了关于黄巢的一些传说,有人说他后来战死疆场,也有人说他在黄巢起义失败后成为了一名和尚。从《自题像》这首诗来看,黄巢并没有战死,而是削发为僧。如果这些传说是真实的,那么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转入空门,他的人生感悟一定非同寻常。诗中的头两句“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既表明了黄巢曾经历过的那些不平凡的战争岁月,又展示了他后来宁静的僧侣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令人感慨。特别是“天津桥上无人识”这句,生动地描绘了英雄晚年的无奈和悲哀,令人叹息。然而,诗中的“独倚栏干看落晖”一句,又悠然地描绘了一种“人生韶华短,江河日月长”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最后,文章提到了陶毅在《五代乱离纪》中的注解,称黄巢败后成为了一名僧人,依附在洛阳的张全义身边。他曾经绘制了自己的肖像并题诗,人们看到这幅画像后,确认了它是黄巢的作品。
整篇文章通过对黄巢的诗作《自题像》的分析,展示了黄巢从农民领袖到僧人的转变,以及他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所带来的感悟和情感。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关于黄巢的传说和注解,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自题像》鉴赏详情»
黄巢(820年-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出生于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他出身于一个盐商家庭,从小就展现出骑射的才能,并且对诗词也有一定的天赋,五岁时就能作诗。然而,成年后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成功。
黄巢的起义是在王仙芝起义前一年爆发的。当时,关东地区遭受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纳租税和服役,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纷纷聚集在黄巢周围,并多次与唐廷官吏发生武装冲突。
黄巢的起义军于十二月十三日攻入长安,他在含元殿登基称帝,建立了“大齐”国号,定元号为“金统”,并对全国实行大赦。然而,黄巢的统治并不长久,他在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在狼虎谷战败身亡。
黄巢的侄子黄皓在昭宗天复初年率领残部流亡,最终在湖南被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标志着唐末农民起义的结束。黄巢的起义虽然未能成功推翻唐朝统治,但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民众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