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传说合浦有一株杉树,随风远向北方洛阳飞。
胡马感北风尚知嘶鸣,南冠羁居却不能回归。
目送云彩向家乡飘去,离开琴弦手指仍自挥。
秋蓬飞荡失去原住所,光阴转芳草多次芳菲。
长声叹息旅途关山月,风尘沾满天涯客子衣。
注释:
裴尚书:裴忌,字无畏。陈宣帝时历位都官尚书。
“传闻” 两句:据晋刘欣期《兖州记》合浦东有一株杉树,叶落,随风入洛阳城内。
南冠:夏秋楚人戴的冠冕。后来也作为远使或囚犯的代称。
“去云”两句: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句意。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陈文帝天嘉四年(563),作者身处岭南,远离故乡。正当他思乡之际,一位来自长安的使者到达,给他带来了一线联系故乡的机会。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在朝中任职尚书的裴忌,表达了他在异乡的痛苦和渴望归乡的心情。
在异乡流寓的日子里,作者深感思乡之苦。他身处陌生的土地,与家人和亲友相隔千里,无法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他思念家乡的山川河流,思念家人的温暖和关怀。每当夜幕降临,他独自一人,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共度幸福的时光。
然而,作者在异乡的生活并不如意。他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们,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不习惯异乡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感到自己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他渴望回到熟悉的土地上,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中。他希望能够摆脱异乡的困扰,回到故乡的怀抱,重新找回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正当作者在异乡痛苦万分之际,一位来自长安的使者到达了他所在的地方。这个消息给了他一线联系故乡的机会。他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在朝中任职尚书的裴忌。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希望裴忌能够帮助他传达这份心情给朝廷,以便能够早日得到回乡的机会。
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他用诗意描绘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痛苦,表达了自己渴望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抒发,也是对裴忌的请求和期望。通过这首诗,作者希望能够引起裴忌的关注和帮助,以便能够早日实现自己的归乡梦想。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描写诗人流亡异乡的心情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诗的开头两句“合浦之杉尚能飞,洛阳传闻杉叶飞”以虚幻的场景唤起读者的注意。合浦和洛阳分别代表了诗人流亡之地和故乡,杉叶飞到洛阳的传闻虽然不可信,但却激发了诗人的想象力。这种虚幻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接下来的“北风吹尽南枝叶,树高千丈叶归根”一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南北朝政治上的对立。诗人渴望回到故乡,但由于国土的分裂,他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南北两个字也成为了诗人敏感性的词眼。
前四句是诗人的独白,接下来的两句“徒送长安使,江头潜有言”则转入了对长安使的赠诗。诗人无法与长安使对话,只能目送他离去,表达了离别时的情绪。加上“徒送”的“徒”字,更加强了感伤的效果。江总原本也是以使臣身份到岭南的,此刻他眼睁睁地看着长安使离去,自己却仍然滞留在异乡。一去一留之间,有许多话要说,就像小河底下的潜流。
“秋蓬”一句是在比喻自己,而“春草”一句则是说自己已经在客地度过了几个春天。然而,春草的年年芳菲只增添了诗人的惆怅。这里引用了《楚辞·招隐士》和王维的《送别》中的句子,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
最后两句“关山逗客子,月光逗风尘”以关山和月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明月本应普照大地,但对诗人来说,能照到的只有衣衫上的风尘。
整首诗前八句使用了比喻,对仗工整,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后期诗歌格律逐渐趋向稳定的特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流亡异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思念。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赏析详情»
江总(519~594)是南朝陈时期的著名大臣和文学家。他的字是总持,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兰考。江总出身于高门世家,从小聪明机智,有文才。十八岁时,他成为宣惠武陵王府的法曹参军,后来升任尚书殿中郎。他所写的诗篇深受梁武帝的赏识,最终担任太常卿的职位。张缵、王筠、刘之遴等人都是当时的高才学士,他们都对江总非常推崇,与他结为忘年之交。
在侯景之乱后,江总逃难到会稽,流亡到岭南地区。直到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他才被征召回到建康,担任中书侍郎的职位。在陈后主统治时期,江总升任尚书令,因此被尊称为“江令”。然而,他在任上虽然实际掌握着大权,却不参与政务,只是每天与后主游宴于后庭。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逐渐衰败,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了陈朝,江总被隋文帝任命为上开府,后来又被放回江南。他最终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