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树》原文赏析

  • shān
    shàng
    shù
  • [
    táng
    dài
    ]
    líng
  • nuǎn
    shàng
    shān
    niǎo
    zhī
    chūn
  • féng
    yōu
    yǐn
    chù
    jiàn
    xǐng
    rén
  • shí
    lěng
    kaī
    cháng
    wǎn
    fēng
    duō
    luò
    pín
  • qiáo
    yìng
    shí
    suì
    jiǔ
    weí
    xīn

原文: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相关标签:桂花

译文及注释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天气晴暖,风和日丽,“十月小阳春”嘛,我走在上山的小路上,耳边不时有鸟儿婉转的啼鸣传来,好像在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忽然,花草葱在茏中,看到了桂树的倩影,如同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山中气候寒冷,桂花常常开得很晚;山中风多而疾,桂花往往又落得早落得快。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山中的樵夫可能又不认识桂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钺之灾,沦为烧火的枯柴。

注释:
- 日暖:天气温暖的白天。
- 上山路:通往山上的小路。
- 鸟啼:鸟儿的啼鸣声。
- 知已春:表示春天已经到来。
- 幽隐处:隐蔽的地方。
- 独醒人: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 石冷:山中的石头冷。
- 开常晚:开花的时间常常很晚。
- 落亦频:落下的频率也很高。
- 樵夫:山中的砍柴人。
- 应不识:可能不认识。
- 伐为薪:砍伐作为柴火。 《山上树》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天气晴朗温暖,风和日丽。这个十月仿佛是个小阳春,我走在通往山上的小路上,耳边不时传来鸟儿婉转的鸣叫声,仿佛在向我报告春天真的来临了。

突然,我看到花草在茂密的丛中绽放,发现了桂树的倩影,就像是遇到了一位独自清醒的世外高人。

山中的气候寒冷,桂花常常开得很晚;山中的风很多且狂猛,桂花往往又早早地凋谢。山中的樵夫可能不认识桂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遭遇斧头和锄头的灾难,成为烧火的柴火。 《山上树》译文详情»

金朝诗人于武陵的照片
于武陵

于武陵,会昌时人,是一位以写景送别为主题的诗人。他的诗作中融入了浓郁的乡思和友情。他的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而沉郁。他的佳作包括《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描写了一位卖松人想要将寒涧的树木砍掉卖给翠楼的人,但结果却与他的愿望相悖,因为长安的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没有兴趣。诗人由此感叹自己只是徒劳地染上了六街尘,空忙了一场。这首诗通过借事讽世的手法,引发了人们深思的效果,因此广为流传。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的第五百九十五卷中。此外,关于于武陵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信息暂时无法提供。

猜您喜欢

赠王隐者山居(一作赠隐者)

唐代 于武陵

石室扫无尘,人寰与此分。飞来南浦树,半是华山云。
浮世几多事,先生应不闻。寒山满西日,空照雁成群。

赠王道士

唐代 于武陵

日日市朝路,何时无苦辛。不随丹灶客,终作白头人。
浮世度千载,桃源方一春。归来华表上,应笑北邙尘。

访道者不遇(一作访僧不遇)

唐代 于武陵

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
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