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样子,愁苦之深可见一斑。然而,接下来的一句“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却给人以意外之感。榆钱,古代用来买卖的货币,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被时间买断了两眉长斗,意味着岁月的流逝使得愁苦更加深重,也暗示着主人公的年华已经逝去,再也无法挽回。这里的写法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相结合,使得词意更加深刻。
最后一句“春愁黯黯,独自凭阑”,以“春愁”作为全词的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愁。黯黯,暗淡无光的样子,形容春愁的沉重和压抑。独自凭阑,形容主人公独自倚在栏杆上,凝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绪和忧伤。整首词以春愁为主题,通过描绘具体的环境和情感细节,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愁,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总的来说,王雱的《倦寻芳慢》虽然只是他一生中所作的唯一一首小词,但却展现了他出色的才华和对词章的独到理解。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与外在环境相结合,使得词意更加深刻。整首词以春愁为主题,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愁,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倦寻芳慢·露晞向晚》赏析详情»
王雱(1044-1076年),字元泽,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道学和佛学学者。他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之子,因此被世人称为“临川三王”之一。
王雱出生于1044年,出生地为临川,即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他是王安石和王夫人的儿子,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学术上才华横溢,尤其擅长道学和佛学。
作为一位文学家,王雱的作品以诗词和散文为主。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被誉为北宋文学的瑰宝之一。
除了文学才华,王雱还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继承了父亲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主张变法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被认为是北宋政治改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然而,王雱的生命并不长久。他在1076年去世,享年仅32岁。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才华和贡献在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和思想继续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絮迷蝶径,苔上莺帘,庭院愁满。
寂寞春光,还到玉阑干畔。
怨绿空馀清露泣,倦红欲倩东风涴。
听枝头、有哀音凄楚,旧巢双燕。
漫伫立、瑶台路杳,月佩云裳,已成消散。
独客天涯,心共粉香零乱。
且尽花前今夕酒,洛阳春色匆匆换。
待重来,怕只有、断魂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