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注释:
晓夕:早晚。
好花时节:指百花盛开的时节,此时正是采桑大忙的时候,因此说农家妇女“不闲身”。不闲身:没空闲时间。
解:了解,懂得。繁华事:指赏花之类的事。
杀:死,用在动词后边,表示程度。一作“煞”。
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一说指有权有势的人。黄金屋,语出《武帝故事》:汉代陈婴的曾孙女名叫阿娇,其母为汉武帝姑姑馆陶长公主。武帝幼时,长公主将其抱置膝上,问道:“儿欲得妇否?”又指阿娇问道:“好否?”武帝笑着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后武帝继位,立阿娇为皇后。后人遂以“黄金屋”指代富贵人家女子的居处。
《蚕妇》译文及注释详情»
《蚕妇》是一首揭示封建社会现象的诗作,由晚唐诗人来鹄创作。与宋代诗人张俞的《蚕妇》相比,来鹄的作品在题目和内容上相似,但写法和格调却有所不同。
诗中的第一句“晓夕采桑多苦辛”直接表达了采桑人的辛苦。通过使用“晓夕”这两个字,诗人强调了采桑的时间之长,突出了劳动的艰苦。这一句诗展现了采桑人的疲惫之态,而“多苦辛”三个字则表达了诗人对蚕妇的同情之情。接下来,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喜欢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繁忙季节无法有闲暇。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和推论清楚地说明了封建社会中的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之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因为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如果这些蚕妇也去做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这两句诗陡然转变了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事实。
整首诗的笔调冷峻而精巧,构思深奥,令人回味无穷。在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同时,诗人流露出了愤慨和不平之情。他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和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蚕妇》鉴赏详情»
来鹄(?-883),即来鹏,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出生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据传说,来鹏的家庭住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附近,家境贫寒,但他擅长写诗。他曾自称为“乡校小臣”,并隐居在山泽之间。他的老师是韩柳,他的才名在大中(847-860)和咸通(860-874)年间非常有名。尽管他多次参加进士考试,但都未能成功。然而,在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他入幕府,欣赏他的才华,并希望将他纳为女婿,但最终未能实现。在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来鹏离开了南昌,逃往荆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