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四海布满战尘兵戈正起,在这令人感伤的离别宴会上,更加容易清泪淋漓。
我敬爱你不顾辛劳去侍奉双亲,还要叹息落花时节送你北去。
想念时只有看看寄来的书信,可以宽慰的是毕竟会有重逢日期。
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你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呀。
注释:
王四十五:未知其名,“四十五”是在兄弟(包括从兄弟)中的排行。东都:指江都府(今江苏扬州)。五代南唐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称西都,遂把五代吴的旧都江都府称为东都。
“海内”句: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后,先后用兵攻破荆南、后蜀、南汉等,南唐亦已朝不虑夕。
怜,即爱。负米:《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孔子曰:‘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后以“负米”作为孝养父母的故实。
想忆:指别后思念。看来信:一作“望来信”。
后期:指后会之期。
殷勤:情意恳切。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译文及注释详情»
徐铉仕是南唐时期的一位官员,曾被任命为楚州巡抚。楚州是当时的一个重要行政区域,治所位于今天的江苏滩安。然而,徐铉仕因得罪了当地的权贵势力,被指控“擅杀”罪名,被流放到舒州(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安庆)。不久之后,他又被调往饶州(治所在今天的扰西波阳)。然而,徐铉仕的才华和能力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他被召回京师。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是徐铉仕在被召回京师之后写的一篇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王四十五离开的感慨和祝福。徐铉仕在诗中表达了对王四十五的敬佩和对他离开的惋惜之情。他希望王四十五在东都(即南唐的都城)能够一帆风顺,事业蒸蒸日上。这首诗也反映了徐铉仕自己的心境,他在被召回京师后,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徐铉仕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唐时期官员的命运起伏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他的被贬和召回,展示了当时朝廷权力的不稳定和官员们的生存困境。然而,徐铉仕通过他的才华和努力,最终得到了重用和回归京师的机会。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南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和追求。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送别时的形势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诗的首联以“海内兵方起”一句,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颔联则归结到王四十五身上,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接着,诗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和凄婉的思念之情。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整首诗语言平易朴实,情感真挚,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劝慰的温暖,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送王四十五归东都》赏析详情»
徐铉(916年—991年)是南唐和北宋初年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字是鼎臣,出生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他曾历任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务。后来,他随李煜一起归降宋朝,并担任散骑常侍的官职,被世人称为徐骑省。
在淳化初年,徐铉因为某些事情被贬到静难军担任行军司马。他曾受命与句中正等人一起校定《说文解字》。徐铉擅长书法,尤其喜欢李斯的小篆。他和弟弟徐锴都有文学才华,被称为“二徐”。他的文名与韩熙载齐名,江东地区称他们为“韩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