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沈。
译文: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本想乘舟渡河,但徒然看着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只好袖手回到茅屋下,任凭鸥鸟在水中忽上忽下。
注释:迷漫:布满、充满。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尽日:整天。主人:诗人自称。坐见:徒然看着。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野水孤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灭亡之前的时期。然而,具体的创作时间并没有被记录下来,因此我们只能根据诗的内容和语气来推测。
在南宋灭亡之前的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在面对外敌的入侵和内部的政治腐败时,南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实力和统治地位。这个时期的社会氛围充满了不安和不确定性。
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从诗的内容和语气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无奈。诗中可能包含了对于国家衰落和社会动荡的描绘,以及对于人们生活困境的思考和反思。
诗人可能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的观察和感受,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回应,也可能是对于人类历史的一种思考和警示。
尽管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这首诗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动荡和人们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们的情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意图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野水孤舟》创作背景详情»
发挥的空间。诗人通过描绘山村雨后溪水漫流的景象,巧妙地表达了国家和个人面临的危机和困境。诗中的比喻手法和隐喻意味深长,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这种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同时,也暗示了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这种迷漫的景象和不确定的前景,给人一种彷徨和迷惘的感觉。
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诗人通过比喻海鸥不惊,表达了自己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这种比喻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决心和选择。
诗的后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通过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诗人在国势飘摇、每况愈下的时代背景下,感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无能为力。诗人的绝望和愤悔通过“坐”字和“空”字的运用得以表达。结尾两句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实际上是诗人对国家残破和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
整首诗通过比兴和隐喻的手法,深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前途的担忧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雨后野水、行路间断等景象,将国家的困境和个人的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整首诗独特而深刻,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野水孤舟》赏析详情»
梁栋(1242——1305)是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后迁居镇江(今属江苏)。他于咸淳四年(1268年)中进士,之后被调往宝应簿,后又调至钱塘仁和尉,进入师幕任职。宋朝灭亡后,梁栋回到武林,后来在建康定居,并经常往来茅山中。《全宋词》中收录了他的三首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