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出身:此指出处。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出身自然极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作波涛:谓掀起波涛。此处当有一个渐进过程:瀑布注成溪流,溪流汇成江河,江河入海,掀起波涛。
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千岩万壑不辞劳(hè)不辞劳:不怕辛劳。形容瀑布从高山上奔流而下,不畏艰险。
远看方知出处高。远远地看才能知道瀑布的出处很高。说明只有从远处观看,才能真正体会到瀑布的高度。
溪涧(jiàn)岂能留得住。岂能:难以。指溪涧无法阻止水流的奔流。
终归大海作波涛。终归:最终归于。指水流最终都会流入大海,形成波涛。说明水流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最终都会汇聚成大海的波涛。
《瀑布联句》译文及注释详情»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整理和补充注释如下:
①出身:此指瀑布的起源。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源头自然极高。
②作波涛:指瀑布的水流形成波涛。这里描述了一个渐进的过程:瀑布的水流注入溪流,溪流再汇入江河,江河最终流入大海,形成了巨大的波涛。
《瀑布联句》注释详情»
这个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宣宗时期。当时,宣宗曾经厌倦了尘世的纷扰,决定遁迹山林,成为一名僧人。在他的修行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名叫香严闲禅师的高僧。
有一天,宣宗和香严闲禅师一起漫步在山间,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突然,香严闲禅师停下脚步,指着前方的瀑布对宣宗说,他在吟诵瀑布的声音中得到了一联诗的前两句,但是后面的接不上了。宣宗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愿意帮助禅师续写下去。
于是,香严闲禅师将前两句诗念给了宣宗。宣宗沉思片刻,灵感涌现,他续写出了后两句诗句。这首诗的气势磅礴,富于激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人类的豪情壮志。这首诗后来被流传下来,成为了一首千古名诗,被后人广为传诵。
这个创作背景展示了宣宗在修行中的才情和对诗词的热爱。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着卓越的才华。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繁荣的一面,诗词创作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许多皇帝和文人都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投入。
这个创作背景还展示了禅宗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禅宗注重内心的静默和觉察,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获得灵感。香严闲禅师在吟诵瀑布时得到了前两句诗句,这显示了禅宗修行对于诗词创作的启发和影响。
总的来说,这个创作背景展示了唐朝宣宗在修行中与香严闲禅师的一次诗词创作合作。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宣宗的才情和对诗词的热爱,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繁荣和禅宗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这首千古名诗的诞生,更是展示了人与自然的交融和灵感的迸发。
《瀑布联句》创作背景详情»
水声回荡,形成了壮丽的瀑布。这句通过描写瀑布的声音,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音乐感。最后一句“终归大海”,表达了瀑布最终归于大海的命运,也暗示了人生的归宿和命运的不可逆转。
整首诗通过描写瀑布的形成过程和气势磅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不甘落寞、追求有所作为的情怀。同时,诗中也蕴含了人生哲理,即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人应该有凌云壮志,追求高远的目标。
这首诗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它不仅展示了瀑布的壮丽景象,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因此,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情感和思考。
《瀑布联句》赏析详情»
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出生于810年冬月十二日,是汉族。他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在位期间为13年,从847年到859年。在武宗去世后,宦官马元贽等人立他为皇帝。
宣宗在位期间,为了保持唐朝的基业,不懈努力。他采取了明察沉断的性格,法律公正,善于听取谏言,注重官员的选拔和奖赏,同时也非常节俭和爱惜民物。他的治理被认为是大中之政,但最终无法扭转唐朝走向衰败的趋势。
宣宗的统治被人们称为小太宗,他的治理得到了人们的思念和赞美。然而,唐朝最终在他的统治下灭亡。宣宗去世于859年,享年50岁。
总结:唐宣宗李忱是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他在位期间为了保持唐朝的基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的治理被称为大中之政,但最终无法扭转唐朝走向衰败的趋势。宣宗性格明察沉断,法律公正,善于听取谏言,注重官员的选拔和奖赏,同时也非常节俭和爱惜民物。他去世于859年,享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