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忧愁,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南北远离,相隔千里,两地相思。
注释:
筝: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汉侯瑾《筝赋》)。
抽弦促柱:筝的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十三根,每弦用一柱支撑,柱可左右移动以调节音量。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似逐”两句:似,好像。逐,追逐。态,状态,情态。随,追随。识,认得,辨别。
独夜:孤独一人的夜晚。
灯影:灯下的影子。
空楼:没有人的楼房。
更(gèng):更加,愈加。
几重(chóng):几层。
“江南”句: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
《听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描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为主题,通过独特的格局和表现技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和韵味。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点出了弹筝的特殊动作,诗人通过这个动作将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传入自己的耳中。诗人专注地倾听,将音乐声听入耳中,感受到心灵的共鸣。整首诗的内容都围绕着“听”字展开。
诗人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他通过听筝联想到了秦人的声音。根据《秦州记》的记载,秦川的景色让人感到悲伤和思念。诗人通过这个联想,渲染了由听筝而引起的伤别和悲怨之情。接下来,诗人围绕着“悲怨”二字,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将弦上发出的乐声与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景象。春风、杨柳、花、鸟,情感充沛,更加渲染出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唤起了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而这一联则描写了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诗中的“独”、“空”两字使画面显得格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而富有深意,引人深思。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孤独和思念之情。如果将这两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这一联使用了暗喻和疑问句式,与上一联形成了对比,激发了想象力,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品味筝声所带来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格局和表现技巧,以描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为主题,展现出别具一格的情感和韵味。诗人通过听筝联想到秦人的悲怨声,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物和人世的悲欢,将悲怨的乐声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整首诗充满了情感和想象力,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听筝》鉴赏详情»
柳中庸(?—约775)名淡,字中庸,是唐代边塞诗人。他出生于河东(今山西永济),是柳宗元的族人。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鸿府户曹官,但未就职。后来,他娶了萧颖士的女儿。他和弟弟中行都有文名,与卢纶、李端是诗友关系。
柳中庸的诗作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征人怨》。然而,他的诗作在《全唐诗》中只存有13首。他的诗作主要以描写边塞征怨为主题,但意境消沉,没有了盛唐时期的气象。除了《征人怨》,他的其他诗作也表现出了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关于柳中庸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只能大致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