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年复一年守卫金河保护玉关,日日夜夜与马鞭和战刀为伴。三月白雪纷纷扬扬覆盖着昭君墓,滔滔黄河绕过黑山,再向前奔腾。
注释:岁岁:年复一年,年年月月。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玉关:即甘肃玉门关。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喻征战事。
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或暮春,此处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之南,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黑山:一名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
《征人怨 / 征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66-779年间,即唐代宗大历年。当时,吐蕃和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导致唐朝西北边境的安定性不高。守边战士长期不能回家,面临着艰苦的生活和战斗。诗中提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而在唐朝时属于单于都护府。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了表达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对战争和生活的不满和怨情而创作的。 《征人怨 / 征怨》创作背景详情»
边塞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征人的怨情。诗中通过描写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等边塞特有的事物,强调了战争的频繁和生活的枯燥,表达了征人对这种单调生活的怨恨。同时,诗人通过描写青冢和黑山,展现了边塞的荒凉和寒苦,以及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进一步加深了怨情的表达。整首诗没有直接使用怨恨的词语,但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写,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征人的怨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怨恨之情。 《征人怨 / 征怨》鉴赏详情»
柳中庸(?—约775)名淡,字中庸,是唐代边塞诗人。他出生于河东(今山西永济),是柳宗元的族人。在大历年间考中进士,曾任鸿府户曹官,但未就职。后来,他娶了萧颖士的女儿。他和弟弟中行都有文名,与卢纶、李端是诗友关系。
柳中庸的诗作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征人怨》。然而,他的诗作在《全唐诗》中只存有13首。他的诗作主要以描写边塞征怨为主题,但意境消沉,没有了盛唐时期的气象。除了《征人怨》,他的其他诗作也表现出了对战乱和边塞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关于柳中庸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年份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只能大致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