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淮安》原文赏析

  • huái
    ān
  • [
    míng
    dài
    ]
    yáng
    shì
  • àn
    shū
    hóng
    shuǐ
    xìng
    qīng
    huā
    bái
    xiǎo
    píng
  • shuāng
    huán
    duǎn
    xiù
    cán
    rén
    jiàn
    beì
    chuán
    tóu
    cǎi
    líng

原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相关标签:古诗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译文: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注释: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liǎo):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荇(xìng):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gū):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líng):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发淮安》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杨士奇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在建文至正统的四朝中都担任要职,见证了这一时期政局的相对稳定和安宁。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诗歌也多以歌颂太平盛世为主题,风格简淡而易懂,平和安闲。这首小诗即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小诗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静,反映了太平盛世的景象。水乡是中国南方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以其水网密布、河道纵横的景观而闻名。在这个小诗中,杨士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水乡的宁静和平静,让读者感受到了太平盛世的安定和祥和。

这首小诗的风格简淡和易懂,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杨士奇以平和的语调和安闲的节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境界。这种简约而平和的风格,正是杨士奇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中的特点之一。

通过这首小诗,杨士奇不仅展现了他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宁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享受到和平的生活,感受到社会的安定和祥和。这首小诗成为了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他对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的表达。

总之,杨士奇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在建文至正统的四朝中担任要职,见证了这一时期政局的相对稳定和安宁。他的诗歌多以歌颂太平盛世为主题,风格简淡而易懂,平和安闲。这首小诗通过描绘水乡的宁静和平静,反映了太平盛世的景象。它成为了杨士奇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表达了他对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宁的期望。 《发淮安》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杨士奇的这首诗可以说是一幅湖上风俗画。诗歌的前两句选择了水乡特有的蓼荇等植物,用简洁的描写勾勒出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生动而形象。尽管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只选择了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来点染水乡的气氛,这样做虽然没有精细描绘景物和风土人情,但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景色。诗歌从描绘景色转而描绘人物。

接下来的两句将景色与人物结合起来,使水乡图增添了生气。诗中描述了一艘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亲眼所见,但在艺术的镜头下,这一情景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女子背影时,突发联想,认为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看到自己的脸,所以背转身子,以掩饰羞涩之态。通过使用“惭”字和“自”字,诗人刻画出了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富有情味,将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的人物写成了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择这一角度来写,实在是具有匠心。

整首诗表现了水乡的宁静和平和风格,与水乡之水一样,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同时,由于选择得当,诗歌写来颇具情韵。 《发淮安》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杨士奇的照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是明代大臣、学者,江西泰和人。他的字是士奇,号东里,谥号文贞。他是汉族。杨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他历经五朝,在内阁为辅臣长达四十余年,担任首辅二十一年。他与杨荣、杨溥一起辅佐政权,被称为“三杨”。由于他所居住的地方,他被时人称为“西杨”。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术才能著称,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的总裁。

关于杨士奇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

猜您喜欢

送陈景著编脩以母老乞近地得福

明代 杨士奇

振佩谢彤陛,驱车出重城。
堂中有寿母,奉以趋脩程。
秉志存事君,母也迫衰龄。
仰荷圣主仁,俯谐乌鸟情。
维时六月中,流金赫炎蒸。
行路岂不难,适愿心孔宁。
济济玉堂侣,祖饯罗冠缨。
眷言夙昔好,何以赠子行。
易得四海誉,难致乡里名。
矧乃来学众,逝将于我承。
黾勉慎所操,庶用闳休声。

寄题贻厥堂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南平郭里东西住,曾见名家六世来。
前辈风流皆寿俊,后人文采发英才。
春深栏槛云生竹,岁晚阶除雪映梅。
贻厥堂中最潇洒,四时清景隔浮埃。

邳州城下夜雨

明代 杨士奇

薄暮风色寒,移舟宿前渚。
欹枕不成眠,孤篷夜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