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妾在靖康初,胡尘蒙京师。
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
忽闻南使过,羞顶羖羊皮。
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
数日望回骑,荐致临风悲。
译文:我的一生是多么地不幸:在靖康年间,金国的军队包围了京城。城池被攻破后,金兵涌入,将我掳到了这个北方国家。今天突然听说宋朝的使节要从这里经过,看看他们身着异族服饰,我感到羞愧难当。我站在最高的山坡上,竭力想看清宋使的队伍和面容。宋使经过了,我又悄悄地计算着他们回程的时间,希望再次见到他们,满怀伤感地在西风中流泪。
注释:朔庭:指北方的异族政权。骈肩:肩挨着肩。引颈:伸长颈项。挥涕:挥洒涕泪。惮:怕,畏惧。悯:哀怜。靖康:宋钦宗的年号(1126-1127年)。胡尘:指金国的军队。羖(gǔ)羊皮:这里指羊皮帽。羖是黑色的公羊。根据洪皓的《松漠纪闻》,金国的妇女用羊皮帽作为装饰。汉官仪:这里指南宋官员的仪仗。《后汉书·光武本纪》记载,刘秀成为更始帝的司隶校尉,率领部队进入长安,三辅的父老吏士见到他们,流着泪说:“没想到今天能再次见到汉官的威仪!”荐:再次。
《入塞》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岁末的一个场景。在这个时候,曹勋受命出使金国,途经南宋境内时,他目睹了一幕令人动容的景象。当南宋的遗民们得知南宋使臣经过时,他们纷纷聚集在一起观看,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悲伤的情绪,呜咽流泪。曹勋在见到这一幕时,内心深感感慨和伤心,于是他写下了《入塞》这首诗。
这个场景反映了南宋时期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但在金国的侵略下,南宋的疆土不断缩小,人民生活在战乱和不安定中。当曹勋作为南宋的使臣出使金国时,他亲眼目睹了南宋的遗民们的悲伤和流泪,这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南宋人民的痛苦和无奈。
曹勋的《入塞》诗通过描绘这一场景,表达了他对南宋遗民的同情和对南宋的忧虑。诗中可能包含了对南宋的忠诚和对金国侵略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南宋未来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这篇创作背景通过描述曹勋在出使金国途中所见所闻,展现了南宋时期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揭示了曹勋对南宋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这个背景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情感和思想的基础,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曹勋的《入塞》诗。
《入塞》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采用了乐府体,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作,选取了一位妇女在金朝统治下的经历和行动,表达了广大金统治区宋遗民不屈服金人统治,渴望解放和脱离苦海的心情。
诗的前四句描述了这位女子被敌国俘虏的经历,回顾了她原本是京师良家女子,靖康初金人攻陷汴京,将她掳到北地的辛酸遭遇。这四句写得平平,但其中悲痛的压抑感仍然能够感受到。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了女子看到南方使节时的反应,她听到宋使经过,由于自己穿戴着金人装束,感到耻辱,不敢挤过去看,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故国使者的亲切感驱使她不得不去看,因此她远离人群,爬上最高处,去瞻望使者的队伍。这四句巧妙地描绘了她复杂的羞愧、悲愤的心理。
“图见汉官仪”一句的意义也非常丰富:一方面是想见见故国使节的仪仗,表达对宋朝的热爱和思乡情绪;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希望能早日获得解放,重见大宋军队收复国土的愿望。最后两句描述了使者过后,女子仍然在计算日子,盼望使者回程经过这里,再次洒下伤心的泪水。这两句进一步推进了前四句的情感,写得意味深长,感人至深。
清代赵翼在《遗山集》中题写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句子,意思是国家沦陷,遭受不幸,却因此培养了一大批诗人,他们用真情实感写出了关于忧国忧民的杰出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曹勋就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是一个平庸的诗人,但因为目睹了家国沦陷,人民受难,内心愤怒不安,所以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炼成这样一首优秀的诗作。整首诗充满了抑郁和凄凉的情感,可以与后来范成大所写的《州桥》等诗媲美,也是早期爱国诗作中的一首佳作。
《入塞》赏析详情»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在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的身份被特命赴进士廷试,并且获得了甲科的赐予。然而,在靖康元年(1126),他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到徽宗半臂绢书的影响,他决定自燕山逃回南京。建炎元年(1127)秋,他到达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呈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通过海路北上营救徽宗。然而,当权者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反而将他黜落。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后,他被派为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说金人归还徽宗的灵柩。在绍兴十四年和二十九年,他又两次被派为使金的使者。在孝宗朝,他被封为太尉,并且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著作。虽然他的诗作比较平庸,但其中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