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这支曲子最初在金人统治区域流传,后来随着金兵的南侵传到宋朝边境。金人在饮牛马时用横笛吹奏这首曲子,不需要鼓乐伴奏,也不用牙板节拍。乐声极其凄凉悲壮,金兵统帅兀术特别喜欢这首歌曲。每当两军对阵时,一听到这首曲子的吹奏,就能激发斗志,战斗不停。
边塞的春天还未到,积雪覆盖着交河的大道。黄昏时,落日的残照映照在白茫茫的沙漠上,边塞的烽火台高高耸入白云之间,显得很渺小。孤雁失群,发出悲鸣的声音,明月低悬在陇山上,戍边的将士思念家乡的泪水悄然湿透了他们的军衣。不知不觉间,岁华已经过去了。
注释:饮马歌:词牌名,最早见于曹勋的词,起源于金国。《松隐乐府·序》记载,金人放牧时,饮牛马时就用横笛吹奏这首曲子,没有鼓乐伴奏,声音非常凄凉。这首曲子单调,共有三十四个字,八句六仄韵。
交河:古代的一个县名,治所位于今天的新疆吐鲁番西北的交河城故址。这里泛指塞外地区。
塞烽:指塞上的烽火。
岁华:年华。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靖康末年(1127年),作者随徽钦二帝北迁,途经燕山时决定遁归。在绍兴中,作者受命前往金朝使命,因此对北方的情况有一定了解。在金占区,有一首流传的曲子,作者根据这个曲子填写了歌词,并将其命名为《饮马歌》。尽管这首词的曲子并非作者自己创作,但是配以歌词则是作者的首创之作。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描述和分析。这首词描绘了边塞地区的气候和景色,以及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战争的伤感。词中使用了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形象,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边塞的寒冷和荒凉,以及词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首先,词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气候和景色。作者用“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来形容边关的严寒和积雪,表达了边塞地区的恶劣气候。而“暮沙明残照,塞烟云间小”则描绘了边境傍晚时的景色,夕阳洒在沙漠上,烽火台上的烟尘逐渐模糊,给人一种雄奇而孤独的感觉。
其次,词中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战争的伤感。词中提到“断鸿悲,陇月低”,用孤雁哀鸣和陇月低垂来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最后两句“泪湿战袍悄,岁华老”则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思念家乡而暗自垂泪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年事已高,应该告老还乡了。
最后,这首词的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易于传诵。词中运用了押韵和平仄,使整首词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流畅的感觉。这也使得这首词容易被人们传诵和欣赏。
总的来说,这首词通过描绘边塞的气候和景色,以及表达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和战争的伤感,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凄美的情感。同时,词的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使其成为一首容易传诵和欣赏的佳作。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赏析详情»
曹勋(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在宣和五年(1123)以荫补承信郎的身份被特命赴进士廷试,并且获得了甲科的赐予。然而,在靖康元年(1126),他与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到徽宗半臂绢书的影响,他决定自燕山逃回南京。建炎元年(1127)秋,他到达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呈御衣书,请求召募敢死之士,通过海路北上营救徽宗。然而,当权者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反而将他黜落。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和议成后,他被派为报谢副使出使金国,劝说金人归还徽宗的灵柩。在绍兴十四年和二十九年,他又两次被派为使金的使者。在孝宗朝,他被封为太尉,并且著有《松隐文集》、《北狩见闻录》等著作。虽然他的诗作比较平庸,但其中几首使金诗颇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