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二首》原文赏析

  • cóng
    jūn
    xíng
    èr
    shǒu
  • [
    táng
    dài
    ]
    wáng
    chāng
    líng
  • xiàng
    lín
    huāng
    shuò
    fēng
    zhěn
    guī
  • píng
    shā
    wàn
    feī
    niǎo
    宿
    chù
  • liè
    cháng
    yuán
    piān
    piān
    bàng
  • biān
    shēng
    yáo
    bái
    cǎo
    hǎi
    shēng
    huáng
  • bǎi
    zhàn
    fēng
    chén
    shí
    nián
    shuāng
    lòu
  • suī
    tóu
    dìng
    yuǎn
    weì
    zuò
    jiāng
    jūn
    shù
  • zǎo
    zhī
    xíng
    nán
    huǐ
    zhāng
    qiū
    cǎo
    qīng
    jiǎo
    gōng
    chí
    xián
  • weí
    lóng
    chéng
    zhàn
    zhèng
    zhí
    bīng
  • jūn
    héng
    huāng
    zhàn
    hān
    jiāng
  • cháng
    fēng
    jīn
    dòng
    bái
    lòu
    tiě
    shī
    湿
  • chóu
    biān
    shēng
    nán
    tíng
    shí
    zhù
  • duàn
    péng
    zhuàn
    hán
    yàn
    feī
    xiāng
  • wàn
    yún
    shā
    zhǎng
    píng
    yuán
    bīng
    xiàn
  • weí
    wén
    hàn
    shǐ
    使
    hái
    xiàng
    dāo
    huán

原文: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相关标签:边塞感伤思归组诗

译文及注释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从军行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注】此处用来形容诗人所处的环境十分偏僻荒凉。

朔风:北风。【注】指来自北方的寒冷刺骨的风。

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注】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感到痛苦。

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注】形容敌人的骑兵在边境地区活动。

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注】形容马匹飞快地奔跑。

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注】指边境地区特有的声音,可能是战争、马蹄声等。

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注】形容湖泊上弥漫的雾气。

定远:指定远侯班超。【注】指班超,西汉时期的将领,曾在西域进行战争。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注】指一首古代乐府诗,描述了旅途中的艰难困苦。

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注】形容诗人手持弓弦,准备射箭。

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注】指匈奴的祭天之地。

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注】形容战争中的军乐声。

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注】指南方匈奴的居住地。

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注】指一种草本植物,可能用来形容荒凉的环境。 《从军行二首》注释详情»

鉴赏

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诗人通过描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将情景与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最后,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尽管“悔”一词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品味,也能感受到其中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了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运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战争的惨烈与悲壮,以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戍边征战的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的笔触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富意境的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了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这两首诗通过对边塞战士的内心矛盾与苦楚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战争中的辛酸与无奈,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荒凉的边塞景象与战士们的心境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无奈。这组诗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从军行二首》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猜您喜欢

塞上

宋代 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雨雪曲

唐代 卢照邻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古塞下曲

唐代 李颀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