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原文赏析

  • sài
    xià
  • [
    táng
    dài
    ]
    wáng
    chāng
    líng
  • yǐn
    qiū
    shuǐ
    shuǐ
    hán
    fēng
    dāo
  • píng
    shā
    weì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 cháng
    chéng
    zhàn
    xián
    yán
    gāo
  • huáng
    chén
    jīn
    bái
    luàn
    péng
    hāo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战争乐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诗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景,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这种间接的描写方式,使诗歌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感染力。

其次,诗人巧妙地选择了深秋的黄昏作为描写的时间,以更好地表现诗中的内容。深秋的黄昏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与战争的残酷相呼应。诗人通过描写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苦寒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了塞外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不同气候特点。

再次,诗中的“长城战”指的是历史上发生在临洮一带的一次战争。诗人通过描写战争遗迹和景象,回应了众人对这次战争的评价。诗中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反思。

最后,诗中的描写境界阔大,气势恢宏。通过描绘广袤的沙漠、金黄的落日和临洮城的隐现,诗人展现了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战场的广阔范围。这种描写手法使诗歌更具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

总之,这首诗通过巧妙的侧面描写和对战争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和思考。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战争遗迹的描绘,使诗歌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感染力,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引发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忧虑。同时,诗中的描写手法和境界的展示,使诗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塞下曲》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猜您喜欢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凉州词

唐代 孟浩然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异方之乐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

塞下曲

唐代 许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