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原文赏析

  • róng
    lóu
    sòng
    xīn
    jiàn
  • [
    táng
    dài
    ]
    wáng
    chāng
    líng
  • hán
    lián
    jiāng
    píng
    míng
    sòng
    chǔ
    shān
  • luò
    yáng
    qīn
    yǒu
    xiāng
    wèn
    piàn
    bīng
    xīn
    zài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小学古诗送别离别抒情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比喻人品性高洁。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当时王昌龄担任江宁丞一职。他的朋友辛渐计划从润州渡江,经过扬州,最终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同辛渐从江宁一路到润州,然后在那里与他分别。这首诗是在他们在江边分别时写的。 《芙蓉楼送辛渐》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格。他用“一片冰心在玉壶”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期望和嘱托。这句话意味着作者希望友人们能够了解他的真实内心,知道他的心境依然纯洁无暇,不受外界的诋毁和贬低所动摇。通过这句话,作者向友人们传递了一种坚定不移的精神,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真正品格的追求。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吴地江天的烟雨景象和表达离别之情,展现了王昌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他以浩渺的烟雨和广阔的意境,烘托出离别的忧伤和壮阔的情感。同时,他通过“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嘱托,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期望和对高尚品格的追求。整首诗意境高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

猜您喜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

唐代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说

唐代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出塞

唐代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