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多情的少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巾。
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译文及注释详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描述了杜少府即将离开长安,前往四川蜀州上任的情景。王勃在长安与杜少府相识相交,深感杜少府的才华和品德,因此在他离开之际,特地写下这首送别诗,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和对杜少府的祝福。
诗中,王勃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杜少府的形象和才华。他称赞杜少府“才子佳人莫并论”,意指杜少府既有卓越的才华,又有出众的美貌,是当时的佳人才子。王勃还赞美杜少府的品德高尚,他说杜少府“遥望蜀江水,思悠悠”,表达了杜少府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王勃也表达了自己对杜少府的敬佩和祝福之意,他希望杜少府能够在蜀州任职期间,以其才华和品德,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写杜少府的形象和情感,展现了王勃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诗中融入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许,既表达了离别之痛,又寄托了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词句,成为了王勃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勃在长安时期,与杜少府相识相交。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人士。王勃与杜少府的相识,可能是在一次文化交流或宴会上,彼此对对方的才华和品德产生了共鸣。在杜少府即将离开长安,前往蜀州上任之际,王勃决定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既有友情的交融,也有离别的伤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士人情感世态的真实写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慰勉和祝福之情。诗中运用了对仗、对偶、转虚实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样。
首联描绘了送别地和友人出发地的景色和气氛,通过描写长安城垣和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展现了壮阔的气势。颔联则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情感跌宕,点明了离别的必然性。颈联突出了友情的深厚和江山难阻的情景,将友情升华到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了送别的主题,并继续劝勉和叮咛朋友,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整首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尽管全诗只有四十个字,却展现出了丰富的变化和无穷的风景。诗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表达了友谊的坚固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至今广泛流传。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慰勉和祝福之情,展现了友情的坚固和不受限制的特点,被誉为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赏析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写离别之地和离别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慰勉和祝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诗情更加深沉和感人。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通过描绘长安和蜀地的景色,展现了雄浑壮阔的气势。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暗喻了惜别的情意。这一开篇就创造出了豪壮的氛围,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不必悲伤离别,因为离别是常事。通过将自己和友人的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这一联显现了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表达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使整首诗的气氛从悲凉转变为豪放。
整首诗四联紧扣“离别”起承转合,通过描写离别之地和离别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慰勉和祝福。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赏析二详情»
涯,但只要心心相连,情感交流,就能感受到彼此的亲近。诗中运用了地名对、对仗工稳、意境开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整首诗情感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劝慰,展现了友情的深厚和坚固。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千古名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赏析三详情»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此外,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滕王阁序》等。
然而,王勃的生命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结束了。当时他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时溺水而死。这个意外的悲剧使得王勃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