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原文赏析

  • shǔ
    zhōng
    jiǔ
    /
    jiǔ
    dēng
    gāo
  • [
    táng
    dài
    ]
    wáng
  • jiǔ
    yuè
    jiǔ
    wàng
    xiāng
    tái
    xiāng
    sòng
    beī
  • rén
    qíng
    yàn
    nán
    zhōng
    hóng
    鸿
    yàn
    cóng
    beǐ
    lái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相关标签:重阳节思乡九日唐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离家漂泊的经历。因此,他的诗中经常出现怀乡送别的题材。公元670年的重阳节,王勃正在西蜀客居,与一些朋友一起登上了玄武山,远望着自己的故乡。正值重阳佳节,又是客居他乡送别的时刻,这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王勃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感。通过诗中的描写和抒发,王勃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共鸣,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离乡别井的辛酸和思乡之苦。这首诗成为了王勃创作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也展示了他对家乡和离别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针对王勃的《九月九日望乡台》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指出了诗中运用对仗和呼告语的手法,通过对比和反衬来表达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接着,文章解读了诗中的具体情境,即在重阳节的别宴上,诗人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这种环境下,诗人的乡愁情感自然而然地被勾起。文章还特别提到了诗中的名句:“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烘托出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思乡之情。文章还指出了诗中语言简洁、口语化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也是其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最后,文章指出了这首诗的创新之处,即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的小格局,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并吸收了歌行的句调和虚词递进的句式,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整篇赏析通过对诗歌内容、手法和创新之处的解读,全面展示了《九月九日望乡台》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王勃的照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此外,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滕王阁序》等。

然而,王勃的生命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结束了。当时他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时溺水而死。这个意外的悲剧使得王勃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寒食

唐代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秋风引

唐代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杂诗三首·其二

唐代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