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原文赏析

  • jiāng
    tíng
    yuè
    sòng
    bié
    èr
    shǒu
  • [
    táng
    dài
    ]
    wáng
  • jiāng
    sòng
    nán
    shuǐ
    shān
    héng
    sài
    beǐ
    yún
  • jīn
    tíng
    qiū
    yuè
    shuí
    jiàn
    qún
    luàn
    yān
    lóng
    feī
    yuè
    xiàng
    nán
    duān
  • tíng
    yǎn
    jiāng
    shān
    hán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相关标签:秋天送别写景抒情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王勃是唐代初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期间旅居巴蜀地区。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许多以送别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这些诗歌都是在他客居他乡期间写下的,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祝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是在王勃旅居巴蜀期间,他身处江边,目送着离去的客人。这种送别的场景在他的诗歌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他对离别的主题情有独钟。这些送别诗作品中,王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离别的痛苦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王勃创作思想和情感的途径。通过这些送别诗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王勃对友情和离别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客中送客这一特殊场景的独特感悟。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王勃的才华和诗歌造诣,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旅居他乡的诗人所面临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通过这首诗以及其他送别诗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勃的创作思想和情感,感受到他对友情和离别的深切关怀。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他的才华和诗歌造诣,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个旅居他乡的诗人所面临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王子安文集》中的江边送别诗是王勃在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通过与其他诗作的对比,可以了解到诗的背景和情境。诗中描述了送别地点是巴南,告别之处是津亭,启程的时刻是秋夜,分手的地方是江边,而行人所去的地方可能是塞北,这样一去将有巴南和塞北之间的距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这两首诗中的第一首,但与第二首相比,第一首的表达方式较为平实,缺乏含蓄深婉的韵味。沈德潜也指出第一首诗的用意“未深”。在描写景物方面,第一首诗中的“山横塞北云”一句描绘的是千里之外的虚拟景象,与上下文所描绘的实际景物没有形成完美和谐的境界,也无法与诗中表达的离情相呼应,无法达到景与情相融的艺术效果。相比之下,第二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诗人通过描绘景物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离情。诗人在江边送别行人后,环顾四周,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将眼前的景色描绘成一幅优美而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整首诗看似只是在描写景物,但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和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将情感融入景物中的佳作,具有深度和美感,令人回味无穷。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赞扬了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确实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这个字让整个境界展现出来。然而,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不可能孤立地起作用,都需要与句子和整首诗相结合。这个“寒”字在句子中通过“此夜”两个字表达了离情,说明这不仅仅是因为夜深而感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此外,这首诗中还有其他透露离情的字眼,不止一个“寒”字。

综上所述,王勃的江边送别诗是一首将离情融入景物描写中的佳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了诗人的离情。诗中的每一个字都与句子和整首诗相结合,共同营造出深婉含蓄的意境,给人以深度和美感。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王勃的照片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字子安,出生于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在诗歌创作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此外,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时之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滕王阁序》等。

然而,王勃的生命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结束了。当时他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时溺水而死。这个意外的悲剧使得王勃的才华和潜力无法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尽管他的生命短暂,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灞上秋居

唐代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清代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崇义里滞雨

唐代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