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睡醒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滴沥:水珠下滴。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译文及注释详情»
《秋窗风雨夕》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词,作者林黛玉在病卧潇湘馆的秋夜中听雨声,翻看《乐府杂稿》时,被其中的《秋闺怨》、《别离怨》等词所感动,于是创作了这首词。词的题目“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的“代”字意为仿作,是对乐府题的模仿。这首词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模仿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秋窗风雨夕》的作意可以理解为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伤感和悼念之作。与《葬花吟》不同的是,这首词没有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更加苦闷和颓伤。林黛玉当时身患重病,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自己以往的烦恼都是多心而生,导致了现在的困境。林黛玉本来就是一个脆弱的人,在病情加重的情况下,再加上这样的精神负担,变得更加消沉。
然而,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这首词并非只为了表现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含义,那么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乐府诗中的题目如《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都有特定的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的愁怨,而不是背乡离亲、寄人篱下的内容。而林黛玉的双亲都已过世,家中也没有其他亲人,所以诗中的“别离”、“离情”、“离人”等词语并不适用。其次,从借用前人的“秋屏泪烛”诗意和模仿《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因此,可以说这首词更多地是写对未来命运的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正好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与林黛玉生离死别的情节所证实。
总的来说,《秋窗风雨夕》是一首表达离愁别恨的词,通过林黛玉的身世遭遇和对未来命运的预感,展现了她内心的苦闷和颓废。这首词的创作受到了乐府诗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影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句法结构,展现了林黛玉的复杂内心世界。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赏析详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