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碧海:传说中的海名。《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思量:考虑;忖度。
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红笺(jiān):红色笺纸。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附:带去。
《踏莎行·碧海无波》译文及注释详情»
《踏莎行·碧海无波》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作,创作于天圣五年(1027)的时候。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则是苏轼在贬知宣州途中。
苏轼因为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背了刘太后的旨意。而且在玉清宫内,他因为愤怒而用朝笏撞折了侍从的门牙。这一行为引起了御史的弹劾,最终导致苏轼被贬为刑部侍郎,并被流放到宣州。正是在这段贬官途中,苏轼创作了《踏莎行·碧海无波》这首词。
这首词以碧海无波为主题,表达了苏轼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逆境的坚韧不拔。尽管他正处于贬官途中,但他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海景。通过描绘碧海无波的景象,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逆境的坚强抵抗。
这首词充满了苏轼独特的情感和才华,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苏轼在贬官途中的心境和情感,展示了他在逆境中仍然能够保持乐观和坚强的品质。
总的来说,苏轼在贬知宣州途中创作的《踏莎行·碧海无波》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乐观向上的词作。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这首词成为了苏轼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在贬官途中的一种宣泄和抒发。
《踏莎行·碧海无波》创作背景详情»
晏殊的《踏莎行》是一首别情词。词的上片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三句开篇,描述了作者想要与意中人一起飞往海上仙山或瑶台仙境的愿望。然而,作者在思量之后感到不合适,有些后悔。接着,词中写道“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表达了作者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的决定,此时后悔莫及,不知她投身何处。这种轻别引发了长期的思念之情,而“山长”一句则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深。这与作者的另一首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山长水阔知何处”有着相似的意境。
下片以“绮席凝尘,香闺掩雾”描写了意中人离去后的凄清景象,尘埃凝结,雾气弥漫,且非一日之故。而“红笺小字凭谁附”一句则表达了音讯难以传达的困境,与《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欲寄彩笺兼尺素”相呼应。接下来的“高楼目尽欲黄昏”表达了作者远望的痴望之情。词中并未直接表达情深、念深,而是通过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后一句“梧桐叶上萧萧雨”直接描写了悲凉的氛围。
整首词通过描写别情的过程,展现了晏殊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婉转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景物描写和行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使词中的离愁别恨更加深刻。这首《踏莎行》是晏殊在五十年的高官生涯中创作的一首别情词,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才华和情感的丰富。
《踏莎行·碧海无波》赏析详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抚州府临川城(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父亲是抚州府手力节级官员。晏殊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北宋词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们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晏殊的词作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词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北宋词坛的代表之一。
晏殊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散文以叙事流畅、描写细腻为特点,常以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晏殊在105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词作和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