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说金锁和宝玉相配才是美好的姻缘,我只念念不忘和黛玉的前世之盟。
每天面对人们都认为是端庄稳重的薛宝钗,却始终忘不了仙女一样聪明寂寞的林黛玉。
可叹啊,我今天才相信人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有不足。纵然宝钗像汉代的孟光一样贤惠,也不能消除我对林妹妹的一片深情。
注释:金玉良缘: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此处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木石前盟:“金玉良缘”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
“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婚后,虽为夫妻而缺少真正的爱情。山中高士,比宝钗,喻其清高、洁身自好。雪,“薛”的谐音,指宝钗,兼喻其冷。
“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姝,美女。寂寞林,写明黛玉孤独死去。此句写结了婚以后,贾宝玉总是念念不忘林黛玉,他爱的是林黛玉,所以“意难平”。
齐眉举案:又作“举案齐眉”,原指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案:有足的小食盘。《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
《终身误》译文及注释详情»
《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创作的两组完整的组诗。这两组诗被写在了小说的一回中,即“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中,曹雪芹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这两组诗来塑造“金陵十二钗”的形象。
《红楼梦十二支曲》以及整个《红楼梦》的一些情节,表现了一种表观爱情。曹雪芹对于那种庸俗低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持反对态度。他肯定的爱情是建立在背叛封建宗法秩序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基础上的爱情。这种爱情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封建社会末期思想斗争的一种反映。
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曹雪芹将《终身误》放在第一位,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宝玉对于宝钗和黛玉两人截然不同的感情和心意。宝玉对于误他终身的“金玉良缘”感到愤恨,这首曲子抒发了他的愤怒情绪。
通过这两组组诗的创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金陵十二钗”的形象。这些形象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更是对于封建社会末期思想斗争的一种反映。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这些诗歌的创作,展现了他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态度。
《终身误》创作背景详情»
写出了宝玉对宝钗和黛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以及对封建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愤懑。通过描写宝玉对黛玉的眷恋和对宝钗的冷漠,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真爱的渴望和对婚姻的失望。整首曲子以宝玉的自诉口吻,表达了他对自己一生的错误选择的悔恨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终身误》赏析详情»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他的名字是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关于他的祖籍存在争议,有说法认为他的祖籍是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
曹雪芹出生于江宁(今南京),他出身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法是曹頫之子)。
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曹雪芹的幼子夭折,这使他陷入了过度的忧伤和悲痛之中,导致他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为贫病无医,曹雪芹去世。关于他逝世的年份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或甲申(1764年)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