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而著称。在他十七岁时,他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的故乡是蒲州,位于华山东面,因此他称那些来自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在漂泊的岁月中,王维经历了许多孤独和思乡之苦。他身处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亲人和朋友的陪伴,只能依靠自己来面对生活的困难。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孤独和困境中,而是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王维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和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他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远方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思念和关怀。
这首诗展现了王维早熟的才华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尽管他年轻,但他的诗作已经展现出了成熟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这首诗也反映了王维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用自然景观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使诗歌更加富有意境和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王维在漂泊时期创作的作品,它展现了他对故乡和山东兄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早熟的才华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不仅是王维创作生涯的开端,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详情»
,才能使整首诗有更好的结构和表达。诗人选择了写兄弟登高怀念的情节,通过这一情节的描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里的“遥知”两个字,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诗人身在异乡,无法亲自与兄弟共度佳节,但通过遥远的距离,诗人能够感知到兄弟们登高的情景,这种遥远的感知更加增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则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深。茱萸是重阳节的象征物,而“少一人”则暗示了诗人自己不在家乡,无法与兄弟们一同庆祝节日。这句话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表达,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兄弟们的思念,展示了一个游子在异乡的心境。诗人用简单的词句,却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人们感同身受。这首诗虽然简短,却富有情感,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王维早期作品中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以共鸣和思考。这首诗虽然简短,却展现了诗人早期作品的风采,也为后来的山水诗奠定了基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