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赏析

  • cǎo
    /
    yuán
    cǎo
    sòng
    bié
  • [
    táng
    dài
    ]
    bái
  • yuán
    shàng
    cǎo
    suì
    róng
  • huǒ
    shāo
    jìn
    chūn
    fēng
    chuī
    yòu
    shēng
  • yuǎn
    fāng
    qīn
    dào
    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yòu
    sòng
    wáng
    sūn
    mǎn
    bié
    qíng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小学古诗送别离别咏物写草早教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是一个充满着文化繁荣和艺术创作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文人雅士们纷纷以诗歌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其中,一位年仅十六岁的少年才子在应考习作中创作了一首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歌。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科举考试中,考生们需要根据限定的诗题进行作文。按照当时的考试规矩,题目前必须加上“赋得”二字,这与咏物诗的写作方式相似。因此,这首诗的题目也是按照这个规矩来命名的。

在这个背景下,这位年轻的诗人选择了“古原草送别”作为他的创作题目。这个题目给予了他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于离别的感伤之情。

这位年轻的诗人在创作中展现了他对于古原草原的深深眷恋之情。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原上的青草,将其比作翠绿的海洋,形容了它们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的美丽景象。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这片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然而,这首诗的主题并不仅仅是对于古原草原的描绘,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之情。在诗中,他以古原草为媒介,表达了自己与亲友的离别之痛。他用诗歌表达了对于离别的无奈和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年仅十六岁的作者在应考习作中创作出如此成熟和感人的诗歌,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于诗歌的热爱。这首诗也成为了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总之,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在唐德宗贞元三年科举考试中创作的诗歌。它以古原草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离别的痛苦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展现了年轻诗人的才华和对于诗歌的热爱。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在十六岁时创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根据科举考试规定,题目前需要加上“赋得”二字,与咏物相类似。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原上的野草,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了题目“古原草”三个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了春草的茂盛。接着的“一岁一枯荣”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之后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出了“枯”,一句写出了“荣”,是对“枯荣”二字意义的发挥。无论烈火如何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会长出遍地青青的野草,形象地展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接下来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描绘了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和“荒城”则暗示了友人即将经历的处境。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了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充满胸怀、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效果。

这首诗的前两句不仅写出了“原上草”的特点,还写出了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非常有味道,对仗也非常巧妙自然,因此被誉为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然相似,但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所喜爱。

如果说前两句是承接“古原草”并重在写“草”,那么接下来的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并将重点放在“古原”上,以引出“送别”的主题,因此是一个转折。前一联使用了流水的对比,妙在自然;而这一联则是地对,妙在精巧,变化有致。“远芳”、“晴翠”都是在写草,但比“原上草”的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指的是“远”,古原上的清香弥漫可闻;翠指的是“晴”,则是绿草沐浴在阳光下,美丽如见。而“侵”、“接”二字接续了“吹又生”,更加突出了一种蔓延扩展的势头,再次展现了那些生存竞争中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紧扣题目“古原”,非常贴切。尽管道路古老、城市荒凉,但青草的生长使古原恢复了青春。与“乱草”相比较,这首诗更加精致、生动。

总的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对仗,使诗意更加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

猜您喜欢

泊秦淮

唐代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阿房宫赋

唐代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游子吟

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