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原文赏析

  • beǐ
  • [
    táng
    dài
    ]
    shāng
    yǐn
  • jūn
    wèn
    guī
    weì
    yǒu
    shān
    zhǎng
    qiū
    chí
  • dāng
    gòng
    jiǎn
    西
    chuāng
    zhú
    què
    huà
    shān
    shí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高中古诗写雨夜晚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夜雨寄北》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日期还难以确定。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你问我何时归去,日期尚未确定。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

何时我能回到故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向你述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夜雨寄北》译文三详情»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夜雨寄北》译文二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在滞留巴蜀(今四川省)期间寄怀长安亲友的作品。由于长安位于巴蜀之北,所以题目为《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在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在流传的李商隐的诗各本题目为《夜雨寄北》,其中的“北”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是在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写的,因此不是“寄内”诗,而是写给长安的朋友的赠诗。

从诗的内容来看,如果按照“寄内”的解释,诗中的情思会更加委婉动人;而如果按照“寄北”的解释,诗中的情感则显得细腻恬淡,可能会显得有些纤弱。 《夜雨寄北》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三

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又展示了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问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归期的期待和不确定性。接着,诗人以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物来描绘自己的环境和心情,将离别之苦和思念之切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幻想着未来的团聚时刻,想象着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畅谈巴山夜雨的情景,表达了对团聚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没有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其他作品的辞藻华美风格不同。诗人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入人心。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意境,通过描绘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象,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期待。诗人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深入人心。这首诗展示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质朴自然,寄托深而措辞婉。 《夜雨寄北》赏析三详情»

赏析四

时刻相比较,才能更加珍贵和感动人心。

这首诗的主题是思念和温馨。诗人身处异乡,与妻小相隔千里,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他不知道何时能够归来,只能在巴山夜雨中默默地思念着妻子。巴山夜雨成为诗中的重要意象,它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巴山是一个凄凉的地方,秋雨绵绵,给人一种寂寞和悲凉的感觉。诗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他独自在异乡漂泊,思念之情如同巴山夜雨一般淅淅沥沥,无法停止。

然而,诗人并没有一直停留在悲凉的情绪中。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展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想象着何时能够与妻子共剪西窗烛,一起在巴山夜雨中畅谈。这个画面充满了温馨和浪漫,与之前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幸福的向往和珍惜。他明白幸福需要与不幸相对比,才能更加真实和珍贵。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诗人没有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意象也非常鲜明,巴山夜雨成为了整首诗最为深刻的形象。通过对巴山夜雨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巴山夜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幸福的向往。诗人以朴素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这首诗虽然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诗歌才华。 《夜雨寄北》赏析四详情»

赏析二

时。接着,诗人以“巴山夜雨”作为回答,将自己滞留异乡的困境与妻子的期待相对照,表达出自己归期未定的无奈和愁苦。诗人用“何当”设想未来,希望能早日与妻子相聚,共享夜晚的宁静和温馨。整首诗情感真挚,文字简练,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这首诗展现了李商隐对妻子的深深思念和对归期未定的焦虑。诗人身处异乡,与妻子相隔千里,无法预知何时能够回到她的身边。诗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诗人回忆的话题,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诗人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归期的渴望,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思之苦。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而这首诗却以朴实无华的文字打动人心。诗人没有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直接叙述自己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动。诗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出了夫妻相思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和相互思念之情。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展现出了诗人的深情和对妻子的思念。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归期的渴望。诗中的情景交融,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传达给了妻子,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和相互思念之情。

总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归期的渴望。诗中的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诗人用朴实无华的词语,描绘出了夫妻相思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和相互思念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展现出了诗人的深情和对妻子的思念,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 《夜雨寄北》赏析二详情»

赏析五

为这个“君”,那就是他的妻子。李商隐的妻子在他的诗中经常被提及,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在《夜雨寄北》中,他用“君”来称呼妻子,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渴望。诗中的“夜雨”象征着他内心的孤寂和忧伤,而“北”则代表着他离开妻子的远方。他希望夜雨能够传达他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期待着与妻子的团聚。

诗中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他描述了夜雨的声音,如泪水般的滴落,以及雨水打在窗户上的声音,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同时,他还描绘了夜雨中的孤舟,孤独地漂浮在江上,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相融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

整首诗以寄托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对夜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雨的声音和景象,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相结合,使诗歌更加生动和有感染力。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诗歌得以表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李商隐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夜雨寄北》赏析五详情»

赏析

的情景,真是奇妙。”姚培谦指出了诗中的另一个特点,即作者通过描写眼前景物,引发了对未来的遐想和期待。诗中的“共剪西窗烛”和“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对未来团聚的美好愿景的表达。作者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独自阅读妻子的来信,感受着巴山秋雨的声音,思念和孤寂之情油然而生。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眼前的苦闷之中,而是通过想象和遐想,将目光投向了未来的重聚时刻。这种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现实的反衬,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中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的矛盾。作者通过对未来的遐想,将眼前的苦闷转化为对重聚时刻的期待和欢乐。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夜雨寄北》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作。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和对未来的遐想,作者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重聚时刻的期待。诗中的情感转折和意境的交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读完这首诗,人们不禁会被作者的情感所触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家庭的重要性。 《夜雨寄北》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猜您喜欢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泊秦淮

唐代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阿房宫赋

唐代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西东 一作:东西)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见者 一作:有不得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