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根据以下内容整理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她说过要来的,其实是句空话,一去便杳无影踪。我在楼上等着,直到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因为远别而积思成梦,梦里悲啼,久唤难醒;醒后便匆忙提笔写信,心情急切,墨未磨浓。
蜡烛的余光,半罩着饰有金翡翠的帷幕;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古代的刘郎,本已怨恨蓬山仙境的遥远;我所思念的人啊,哪堪更隔着蓬山千重万重!
飒飒的东风吹来阵阵的细雨,阵阵轻雷响彻荷花池塘内外。
从金蟾的炉内飘出缕缕清香,转动玉虎辘轳可以汲上饮水。
贾氏隔帘偷窥韩寿英俊年少,宓妃赠送玉枕钦慕曹植文采。
爱情的种子不要和春花开放,寸寸相思只会化成寸寸尘灰。
含情脉脉地凝望不觉春日已晚,短暂见上一面也已经是夜深时分。
听到楼梯响起想登上去又胆怯,灯光明亮透出窗帘欲去探访又很难。
不如钗上之燕,可整日接近其人;不如镜中之鸾,能频对其人倩影。
怅然归去经过横塘堤天已拂晓,微弱的晨星宛如在送着宝马金鞍。
哪儿传来阵阵清亮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
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
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
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听到她的长叹。
注释:
空言:空话,是说女方失约。
蜡照:烛光。半笼:半映。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熏:麝香的气味。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这里即指香气。度:透过。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
《无题四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无题四首》是一组包括两首七律、一首五律和一首七古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在体裁上杂乱无章,内容上也没有明显的联系,似乎是不同时期创作的没有统一主题的组诗。
第一首诗是一首艳情诗,描述了女主人思念远离的情郎,对于好景不常在的遗憾之情。整首诗围绕着“梦”来表达离别之恨。然而,诗歌并没有按照远离、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叙述,而是先从梦醒时的情景开始,然后将梦中和梦后、实境和幻觉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最后,诗歌点明了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形成呼应。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了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迷离恍惚的情感。
诗歌的开头两句凌空而起,接着写景,表达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只有将这两句与“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才能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神情和韵味。经过多年的远离,两人终于在梦中相见,但醒来后却再也找不到对方的踪迹。诗中描绘了朦胧的斜月照亮楼阁,远处传来凄清的晓钟声。梦醒后的空寂更加证实了梦境的虚幻。如果说第二句表达了梦醒后的空寂和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则是主人公的叹息和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回忆梦中情景。尽管在梦中两人得以相会,但即使在梦中也无法避免离别之苦。梦中的相聚带来了无法抑制的梦啼。这样的梦境反映了长期分离所带来的深刻伤痛,加强了刻骨的相思之情。因此,诗中写道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在强烈思念的驱使下,主人公急切地写信,此时并没有注意到墨的浓淡,直到“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墨已经磨浓。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照亮了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弥漫着麝熏的幽香。这些描写充满了象征和暗示的色彩。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的室内景象在朦胧的光影中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烛光只照亮了一部分,室内明暗交替,仿佛还停留在梦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表达了离别之恨和梦幻般的心理状态。
《无题四首》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