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当荷叶初生时,恋人相遇,不久后分离,春天的忧愁已经产生。当荷叶枯萎时,恋人辞世,秋天的忧愁又出现了。只要身在人世间,情意会长存。有多少惆怅,只有那永不停息的江水声。
注释:
- 曲江:指曲江池,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唐代诗人高适在《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中写道:“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
- 春恨:指春天的忧愁或怨恨。唐代诗人杨炯在《梅花落》中写道:“行人断消息,春恨几徘徊。”生一作起。
- 深知:表示十分了解。汉代文学家扬雄在《法言·问道》中写道:“深知器械舟车宫室之为,则礼由己。”
- 怅望:表示惆怅地看望或想望。唐代诗人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二中写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暮秋独游曲江》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段经历。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公元851年秋天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五年后的冬天,柳仲郢被召入朝廷,李商隐随同柳氏一起返回京城。第二年春天,他们到达了长安。根据《冯谱》的记载,李商隐似乎在十一年前的春天才刚刚回到京城,这也就是公元858年。然而,公元858年春天,李商隐已经因病在郑州去世。因此,可以推断这篇作品应该是李商隐在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秋天独自游览曲江时创作的。 《暮秋独游曲江》创作背景详情»
李商隐诗中的深情绵邈推向了新的境界。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悲伤。诗人深知自己的身体还在,但所爱之人却已经离世,这种无法挽回的失去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痛。
整首诗以荷叶为象征,通过描写荷叶的生与枯,表达了人生的变化和无常。诗的开头就以缓慢沉重的语气诉说了诗人内心的憾恨。诗中的重复和对比,使得诗的意境更加丰富。诗的前半部分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悼亡的沉痛感情。
通过对义山的悼亡诗的参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诗中的“春恨生”与义山与妻子重逢时的情景相呼应,而“秋恨成”则指向了妻子秋天去世的悲痛。诗人对妻子的离世感到无比的憾恨,这种深深的情感只有真正了解义山的经历和情感才能理解。
最后一句“深知身在情长在”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无尽思念和悲伤。诗人深知自己的身体还在,但所爱之人却已经离世,这种无法挽回的失去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悲痛。这句话无限凄惋,将诗中的深情推向了新的境界。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这首诗《深情绵邈》通过对荷叶的描写和对逝去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悲伤和凄凉。诗中的重复和对比,以及对义山的悼亡诗的参读,使得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和深远。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情绵邈的诗歌才华。
《暮秋独游曲江》赏析详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郑州荥阳,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他的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被誉为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所以被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然而,他的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理解,因此有人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他的诗歌很受欢迎,但很少有人能够解读其中的含义。
由于李商隐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他的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李商隐去世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