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出塞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出塞》是一首古代诗歌作品,据说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年轻时前往西域时所创作的。这首诗的题目源自乐府旧题,是一首组诗中的第二首。有趣的是,《全唐诗》这本收录了唐代所有诗歌作品的文集中,也将这首诗作为李白的作品之一,并命名为《从军行》或《行军》。然而,经过《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的研究,却没有找到《军行》这首诗的存在。因此,关于这首诗的真实作者一直存在争议。 《出塞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跨白玉鞍,形容骏马的美丽和高贵。这句描绘了诗人希望能够拥有一匹骏马,象征着他渴望成为一位英勇的将领,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愿望。
第二句“乘胜直挥金戈还”,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凯旋而归的心愿。挥金戈是指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形象,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战士,为国家争光。
第三句“玉门关外一长云”,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边塞的象征。一长云指的是战争的硝烟和战士们奔赴战场的身影。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关注和对战士们的敬佩。
最后一句“霜凋菊叶未应收”,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而霜凋则暗示着战争的降临。菊叶未应收,意味着战争还未结束,人们还不能享受和平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战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够成为一位英勇的将领,为国家保家卫国;同时也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佩和对战争的残酷的揭示。整首诗意境雄浑,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出塞二首》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