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注释:
人月圆:黄钟调曲牌名。- 人月圆是一首黄钟调的曲牌名,可能是指在这个宁静的地方,人们可以与月亮共同感受到宁静与和谐。
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 这里形容山峰层层叠叠,密集而高耸。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是佛教用语,指尘世间的繁华喧嚣。
要就:要去的地方。- 这里指移居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远岫:远山。- 岫是山的意思,远岫指远处的山峰。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好问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元曲之祖”。元好问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流离失所,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在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终于回到了他的家乡秀容。这一年,他已经历了许多困苦和艰辛,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回到家乡后,他选择了居住在母亲张氏娘家的东园。
在东园中,元好问感受到了家乡的宁静和太平。他看到了家乡的年成丰收,这让他感到释然和欣慰。多年的流离和困苦终于过去了,他可以安心地生活在家乡的怀抱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元好问创作了这首曲。这首曲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家乡的宁静和太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这首曲不仅展现了元好问对家乡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这首曲,元好问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信念,追求真理,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元好问的这首曲成为了他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展现了元好问的才华和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这首曲,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元好问的思想和他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诗人的理想居住地和晚年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暴政的不满之情。
在上半阕中,诗人描述了他理想的居住地:“卜居外家东园”,意味着他选择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地方。他认为这个地方已经与纷扰的世俗隔绝开来,而且村落也更加繁荣。他移居这里,是因为他向往这个地方的美景,窗外远处的山峦和屋后的长松。这个地方是诗人心中的理想之地,是他渴望的幽居佳境。
下半阕中,诗人描述了他在新环境中的生活。他意识到作为一个人,他需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吃饭和穿衣。然而,由于年事已高,他不适合从事体力劳动,所以他将种植木材和谷物的体力劳动交给了子女。而他自己则过着“醒来明月,醉后清风”的生活。这是诗人晚年的写照,他通过享受自然的美景和清风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整首小令表面上看,只是描写了诗人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向往,没有直接提及对暴政的不满之情。然而,仔细品味,可以发现诗中的每个字句都蕴含着诗人对暴政的不满之意。尽管没有明确表达情感,但通过写景抒情,诗人将情感隐藏在景物之中,充满了悲愤之情。可以说,整首小令中的每个景语都是情语,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真挚。
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诗人的理想居住地和晚年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暴政的不满之情。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个景物之中,使整首小令充满了悲愤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诗人的不满之情更加深刻和真实。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鉴赏详情»
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誉为文坛盟主,同时也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元好问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他的诗作成就最高,尤其以他的“丧乱诗”闻名。他的词被认为是金代一朝之冠,与两宋名家媲美。虽然他的散曲传世不多,但在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的著作包括《元遗山先生全集》和《中州集》。这些著作收录了他的诗、文、词、曲等作品,展示了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力。
关于元好问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1190年8月10日,逝世于1257年10月12日。这段时间正好跨越了宋金对峙时期和金元之际,见证了北方文学的发展和变迁。元好问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