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天空被黄色的乌云遮蔽,延绵千里,太阳失去了光芒,刚刚吹走了雁群的北风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人不认识你呢?
注释: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他的兄弟中排名第一,所以称为“董大”。黄云:天空中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呈现暗黄色,所以称为黄云。白日曛:太阳黯淡无光。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别董大》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送别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47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六年。诗中的送别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的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廷,董庭兰也离开了长安。在盛唐时期,胡乐非常流行,但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崔珏在一首诗中写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的高适也处于不得志的境地,四处流浪,经常陷入贫困的境遇。天宝六年的冬天,高适与董庭兰在睢阳相会(睢阳的故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县南部),并写下了《别董大二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别董大》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高适的《别董大》进行了解读。文章首先赞美了诗中的描写技巧,通过描绘黄云、大雪和北风吹雁的景象,表达了别离的心情和悲壮的氛围。作者认为高适能够巧妙地表达内心的郁积和转折,使得诗歌更加动人。接着,文章分析了诗中的劝慰之辞,认为这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激励,充满了信心和力量。作者认为这种劝慰之辞之所以有力,是因为它既朴实豪爽又充满希望。最后,文章指出,诗人在即将分别之际,没有写离愁别绪,而是鼓励朋友迎接未来。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使得别离赠语更加体贴入微和坚定不移。整篇赏析通过对诗歌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展示了高适的才华和诗歌的魅力。 《别董大》赏析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