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注释:
除夜:除夕之夜。
客心:自己的心事。转:变得。凄然:凄凉悲伤。
霜鬓:白色的鬓发。
明朝(zhāo):明天。
《除夜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我住在客栈里,独自面对着残留的灯光,无法入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诗人的心情变得异常凄凉和悲伤。
在这个除夕之夜,我想象着故乡的人们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头发上又多了一些白发啊。佳节思念亲人是常有的情感,历来如此。但在除夕之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到了明天,我又要增加一岁,这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除夜作》译文二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的说明。根据周勋的解释,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750年(天宝九载)。作者高适游历的地方虽然很广,但离开了梁宋地区就到了很远的地方,主要是闽中、幽州、陇右、河西、剑南几个地方。当高适到达闽中时,他还很年轻;到了幽州时,还没有到达中年的年纪;而到了陇右、河西、剑南时,他已经非常得意,与这首诗的内容不符。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在高适第二次北上时创作的。 《除夜作》创作背景详情»
的岁月中继续承受。这句诗用“霜鬓”来形容诗人的年龄增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的感叹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孤寂和思乡之情。通过对旅馆寒灯、客心凄然、故乡思千里和霜鬓明朝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心境和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诗人以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游子在除夕夜的孤独和思念,使人们对于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产生共鸣。
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壮丽的景色,却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在除夕夜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使人们对于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产生共鸣。这首诗展现了高适独特的诗歌才华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力,使人们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和欣赏。
《除夜作》赏析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