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注释:
寒食:寒食节,古代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人们会去祭扫坟墓。
可怜:可惜,遗憾。
洛桥:今洛阳灞桥,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城市,灞桥是洛阳的一座桥梁。
怀:惦念,思念。
故园:家园,指自己的家乡。
日夜:日日夜夜,指时间的流逝。
柳条新:新的柳条,指春天柳树的新芽。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的创作背景是唐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的政治动荡时期。当时,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人联合起来,逼迫武后退位,并诛杀了张柬之和王同皎这两位宰相。随后,他们迎立了唐中宗为新的皇帝。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与张柬之和王同皎有关系的人也受到了牵连,其中包括了宋之问和杜审言等人。
宋之问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与杜审言等人都是张柬之的支持者。然而,由于张柬之的失败,他们也遭到了贬谪的命运。具体来说,宋之问被贬到了泷州(今广东罗定县)担任参军的职务。
这段历史背景为本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同时也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线索。在这个背景下,读者可以想象到当时政治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同时,宋之问和其他被贬谪的官员也成为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他们的遭遇和努力将成为故事的核心。这个背景也为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能性,读者可以期待在这个背景下看到一系列的冲突、挑战和成长。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在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回洛阳时所作。诗中前两句描写了寒食节的景象,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失去家园的痛苦之情。
在诗中,诗人正处在路途之中,而此时正值寒食节,阳春三月的时候。诗人借用途中所遇到的景物,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君主的惦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寒冷而凄凉的氛围中。他用“寒食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在享受团圆和欢乐,而诗人却远离家乡,无法与亲人团聚,这使他更加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
接着,诗人直接抒发了自己失去家园的痛苦之情。他用“故国”一词来形容自己离开的地方,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他感叹自己无法回到故土,无法再与亲人相聚,这种痛苦和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诗人还表达了对君主的惦念之情。他用“君王”一词来指代君主,表达了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和思念之情。诗人在远离家乡的时候,仍然对君主怀有忠诚之心,这显示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和对君主的惦念之情。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凄凉而孤独的氛围中,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家园和国家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君主的忠诚和敬仰。
《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鉴赏详情»
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当时备受赏识的才学之士。
宋之问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当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宋之问凭借才学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他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诗人。
关于宋之问的死亡信息,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712年左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