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当时备受赏识的才学之士。
宋之问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当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宋之问凭借才学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他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诗人。
关于宋之问的死亡信息,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712年左右去世。
引起了朝廷的不满,还导致了好友张仲之的悲剧。
这两个故事展示了宋之问的两个不同面貌:一方面,他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创作了一首深情的诗歌《代悲白头翁》,引起了宋之问的赞赏和欣赏。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背叛朋友的人,卖友求荣,最终导致了好友的悲惨命运。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宋之问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着文人的浪漫情怀和才华横溢,又有着世俗的私利和权谋心态。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当他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背叛朋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两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价值观。在宋之问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背叛朋友,甚至不择手段。这种卖友求荣的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也不被社会所谴责。相反,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智慧和聪明的表现。
然而,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淘汰。我们强调诚信、友情和正直,认为这些品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卖友求荣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宋之问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又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背叛朋友的人。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然而,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淘汰,我们更加强调诚信、友情和正直的价值。
宋之问劣迹斑斑详情»
宋之问是一位文人,但他的人品却令人唾弃。他不仅在政治上趋炎附势,还因一桩命案而广为人知。有一天,宋之问看到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觉得很有意思,想要据为己有。但刘希夷不同意,于是宋之问用装土的袋子将他压死,这件事被称为“因诗杀人”。
宋之问也曾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来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他逃回洛阳,据《新唐书》记载,他在友人张仲之家匿居,“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后来他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但太平公主揭发他在贡举时受贿,于是他被下迁为汴州长史,之后又改任越州长史。在越州期间,他自己擅权,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去世,睿宗即位后,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次不悔改,于是将他流放到钦州。《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他的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相对贫乏。但在流放途中,他创作了一些内容较为充实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宋之问的诗以对仗精密、音韵协调见长,大多采用绮丽的词句,对律诗的体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宋之问的人品低劣,不仅在政治上趋炎附势,还因命案而臭名昭著。他的诗歌创作虽然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在内容上相对贫乏。
宋之问评价详情»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年),出生于一个并不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宋令文是一个热衷于学习的人,注重交友,重视道德和学问,对词源论有深入的研究。他不仅才华横溢,擅长文辞,还精通书法,被誉为“三绝”。在唐高宗时期,他担任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他的弟弟宋之悌、宋之逊从小就勤奋好学,各自继承了父亲的才华。宋之悌勇猛过人,宋之逊擅长草隶,宋之问则专注于文词,成为当时的佳话和美谈。675年,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宋之问进入仕途的时候,武则天已经实际掌握了朝政。武后继承了贞观之治的政策,励精图治,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问凭借自己的才名和杨炯一起被召入内文学馆,不久后被任命为洛州参军。681年,他和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690年秋,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召唤宋之问和杨炯进入洛阳西阁。在接下来的15年里,宋之问迅速晋升为五品学士,备受世人敬仰。唐朝的学士职位是天子的顾问,可以进出侍从,受到特殊礼遇。对于出身低微的宋之问来说,这是一条获得地位和保障的捷径。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写道:“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这表达了他对这种机缘的感激和荣耀。武后喜爱文词和乐章,宋之问巧妙地运用文辞取悦她。一次在洛阳龙门游玩时,武后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的诗最先完成,武后赐给他锦袍。当宋之问的《龙门应制》诗完成后,被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后夺走了东方虬的锦袍转赠给了宋之问。这不仅反映了武后对靡丽颂德诗风的推崇,也展示了宋之问当时的创作方向,对他的声名和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武周时期,宋之问不仅陪同武后参加朝会和游览,还奉承武后的亲信和外戚,享受宴乐,自称“志事仅得,形骸两忘。”这种追求和生活方式使他逐渐沉迷和堕落。
总的来说,宋之问出身卑微,凭借才华和机遇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他在唐朝的学士职位上备受赏识,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然而,他也因为追求享乐和奉承权贵而逐渐迷失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出身卑微的人,只要有才华和机遇,也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权力和享乐对人的腐蚀,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正直。
宋之问生平详情»
宋之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对律诗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沈佺期一样,他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加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加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因此,他也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问年轻时就已经声名远扬,被誉为“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各种体裁都能够熟练运用,创作出许多佳作名句。例如,他的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表达了深厚的友情:“明月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他的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则以高洁的意境赞美了老松树的坚贞:“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他的七言古诗《明河篇》则表达了对征夫的思念:“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他的五言绝句《送杜审言》则表达了离别之情:“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他的五言长律《灵隐寺》则以绘胜景的方式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些作品都清新坦易,抒情真挚,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作。
宋之问在文赋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注重比兴的运用,精密而微妙,对诗的声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一起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的各种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且,他运用这种形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等。
总之,宋之问是一位对律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诗人。他的创作实践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加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加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新坦易的抒情之美,同时他注重比兴的运用,对诗的声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一起努力实践和总结,使律诗的各种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宋之问的诗歌成就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之问诗歌评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