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诗歌评价

诗歌评价
宋之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对律诗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沈佺期一样,他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加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加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因此,他也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问年轻时就已经声名远扬,被誉为“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当时的各种体裁都能够熟练运用,创作出许多佳作名句。例如,他的短歌《冬霄引·赠司马承桢》表达了深厚的友情:“明月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劲风。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他的五言古诗《题张老松树》则以高洁的意境赞美了老松树的坚贞:“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他的七言古诗《明河篇》则表达了对征夫的思念:“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城都卖卜人。”他的五言绝句《送杜审言》则表达了离别之情:“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他的五言长律《灵隐寺》则以绘胜景的方式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些作品都清新坦易,抒情真挚,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作。

宋之问在文赋诗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注重比兴的运用,精密而微妙,对诗的声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一起在齐、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杰创作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加以实践和总结,使律诗的各种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并且,他运用这种形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岭》等等。

总之,宋之问是一位对律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诗人。他的创作实践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加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加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的作品充满了清新坦易的抒情之美,同时他注重比兴的运用,对诗的声律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与沈佺期一起努力实践和总结,使律诗的各种体制都达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宋之问的诗歌成就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诗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宋之问的照片
宋之问

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当时备受赏识的才学之士。

宋之问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当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宋之问凭借才学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他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诗人。

关于宋之问的死亡信息,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712年左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