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的劣迹斑斑

劣迹斑斑
引起了朝廷的不满,还导致了好友张仲之的悲剧。

这两个故事展示了宋之问的两个不同面貌:一方面,他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创作了一首深情的诗歌《代悲白头翁》,引起了宋之问的赞赏和欣赏。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背叛朋友的人,卖友求荣,最终导致了好友的悲惨命运。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宋之问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有着文人的浪漫情怀和才华横溢,又有着世俗的私利和权谋心态。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当他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背叛朋友,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两个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和价值观。在宋之问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追求功名利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惜背叛朋友,甚至不择手段。这种卖友求荣的行为在当时并不罕见,也不被社会所谴责。相反,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智慧和聪明的表现。

然而,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淘汰。我们强调诚信、友情和正直,认为这些品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卖友求荣的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宋之问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他既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又是一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背叛朋友的人。这种复杂性和矛盾性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然而,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已经被淘汰,我们更加强调诚信、友情和正直的价值。

诗人宋之问的照片
宋之问

宋之问简介: 宋之问(约656 — 约712)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字延清,名少连,汉族,出生于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是当时备受赏识的才学之士。

宋之问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中进士,当时武则天掌握实权,但宋之问凭借才学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后,他被任命为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他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担任学士。

宋之问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当时文坛上的杰出诗人。

关于宋之问的死亡信息,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大约在712年左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