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原文赏析

  • yàn
    xíng
  • [
    táng
    dài
    ]
    gāo
    shì
  • kaī
    yuán
    èr
    shí
    liù
    nián
    yǒu
    cóng
    yuán
    róng
    chū
    sài
    ér
    hái
    zhě
    zuò
    yàn
    xíng
    shì
    shì
    gǎn
    zhēng
    shù
    zhī
    shì
    yīn
    ér
    yān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eǐ
    hàn
    jiāng
    jiā
    cán
    zeí
  • nán
    ér
    běn
    chóng
    héng
    xíng
    tiān
    feī
    cháng
    yán
  • jīn
    xià
    guān
    jīng
    peì
    weī
    jié
    shí
    jiān
  • jiào
    weì
    shū
    feī
    hàn
    hǎi
    dān
    liè
    huǒ
    zhào
    láng
    shān
  •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biān
    píng
    líng
    fēng
  •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hēng
    meǐ
    rén
    zhàng
    xià
    yóu
  • qióng
    qiū
    sài
    cǎo
    feí
    chéng
    luò
    dǒu
    bīng
  • shēn
    dāng
    ēn
    cháng
    qīng
    jìn
    guān
    shān
    weì
    jiě
    weí
    (
    cháng
    qīng
    zuò
    héng
    qīng
    )
  • tiě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
    zhù
    yìng
    bié
    hòu
  • shào
    chéng
    nán
    duàn
    cháng
    zhēng
    rén
    beǐ
    kōng
    huí
    shǒu
  • biān
    tíng
    piāo
    jué
    cāng
    máng
    suǒ
    yǒu
    (
    piāo
    zuò
    piāo
    yáo
    suǒ
    zuò
    gēng
    )
  • shā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hán
    shēng
    zhuàn
    diāo
    dǒu
  • xiāng
    kàn
    bái
    rèn
    xiě
    fēn
    fēn
    jié
    cóng
    lái
    xūn
  • jūn
    jiàn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zhì
    jīn
    yóu
    jiāng
    jūn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边塞军旅战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 《燕歌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以边塞将士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他是第一个使用燕歌行曲调来写这一题材的诗人。历来的注家对于这首诗的序文和史事并没有详细考核,他们普遍认为这首诗是在讽刺张守珪而作的。而实际上,作者写这首诗是因为他对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感到愤慨,所以用诗歌来进行讽刺。

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朝的边境。在开元二十一年之后,张守珪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负责边境事务,一开始他还有一些战功。然而在开元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去讨伐奚族和契丹,结果安禄山恃勇轻进,被敌人打败了(《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而在开元二十六年,幽州的将领赵堪和白真陀罗矫张守珪的命令,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打奚族和契丹,一开始他们取得了胜利,但最终却被敌人打败了。而张守珪却隐瞒了这个失败的情况,却虚报了自己的功绩(《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于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这两次战败感到非常深刻,因此写下了这首《燕歌行》。

通过这首诗,高适表达了对于张守珪虚报军情的愤慨和对于边塞将士艰苦生活的赞美。他以燕歌行的曲调来写这首诗,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边塞将士的生活,也更加凸显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敢。这首诗也成为了后来许多诗人创作边塞题材的诗歌的开创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歌行》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达思妇思夫之情相呼应。前四句写征人离别时的凄凉景象,后四句写思妇在家中的孤寂无助。诗中运用了对仗和平仄转韵的手法,使诗句更加抒情动人。



最后一段八句写战败归来,将士们的悲愤之情。前四句写战败后的悲壮场景,后四句写将士们的心情。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战败的悲凉与将士们的愤怒相对照,突出了他们对主将的不满和愤慨。最后两句“燕然未勒归无计,青云直上赤霄空”表达了将士们的壮志未酬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描写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经历,揭示了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的错误行为,以及战败后将士们的悲愤之情。诗中运用了乐府诗的曲调和古体诗的形式,使诗句更加抒情动人。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平仄转韵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关切和敬意,又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燕歌行》鉴赏详情»

赏析

《燕歌行》是一首揭露主将骄逸轻敌,导致战事失利的边塞诗。全诗可分为四段,每一段都有着独特的描写和情感表达。

首段八句写出师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等细节,展现了将军的威风和荣耀。然而,这也为后文的轻敌埋下了伏笔。接着,诗人描写了征阵容的壮观景象,旌旗如云,鼓角齐鸣,将士们浩浩荡荡地开赴战地。这与后文战败时的狼狈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二段八句描写了战斗的经过。诗人写道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到了晚上,唐军已经兵少力竭,无法解围。通过这些描写,诗人展现了战斗的危急和唐军的困境。

第三段八句写出了征人和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的情景。这一段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离的悲伤。

末段四句则表达了战士在生还无望的情况下,决心以身殉国的决心。诗人感慨万分,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

整首诗气势雄浑,笔力矫健,情感悲壮淋漓,主题深刻含蓄。诗人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牺牲,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战士的敬意。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偶然的结果。 《燕歌行》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您喜欢

吊古战场文

唐代 李华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河水萦带,群山纠纷。
黯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
鸟飞不下,兽铤亡群。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伤心哉!秦欤汉欤?将近代欤?吾闻夫齐魏徭戍,荆韩召募。
万里奔走,连年暴露。
沙草晨牧,河冰夜渡。
地阔天长,不知归路。
寄身锋刃,腷臆谁愬?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
古称戎夏,不抗王师。
文教失宣,武臣用奇。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
呜呼噫嘻!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
主将骄敌,期门受战。
野竖旌旗,川回组练。
法重心骇,威尊命贱。
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声析江河,势崩雷电。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
鸷鸟休巢,征马踟蹰。
缯纩无温,堕指裂肤。
当此苦寒,天假强胡,凭陵杀气,以相剪屠。
径截辎重,横攻士卒。
都尉新降,将军复没。
尸踣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
无贵无贱,同为枯骨。
可胜言哉!鼓衰兮力竭,矢尽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
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暴骨沙砾。
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
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
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
汉倾天下,财殚力痡。
任人而已,岂在多乎!周逐猃狁,北至太原。
既城朔方,全师而还。
饮至策勋,和乐且闲。
穆穆棣棣,君臣之间。
秦起长城,竟海为关。
荼毒生民,万里朱殷。
汉击匈奴,虽得阴山,枕骸徧野,功不补患。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
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谁无夫妇?如宾如友。
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知。
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悁悁心目,寤寐见之。
布奠倾觞,哭望天涯。
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吊祭不至,精魂无依。
必有凶年,人其流离。
呜呼噫嘻!时耶命耶?从古如斯!为之奈何?守在四夷。

塞下曲

唐代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从军行二首·其一

唐代 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